从围护节能走向按需节能,中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

   2024-07-26 工业品商城13
核心提示:众所周知,房地产领域的迅猛增长势头显著提升了住房建设的速度。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当前年度新建成的住宅总面积高达惊人的200亿平方米;因此,新推出的节能政策以及设定的节能标准也大都侧重于新建住宅。然而,张教授针对此事进一步展示出一组数据:我国现有的存量住宅面积已经超过了令人咋舌的430亿平方米。在专注研究新建

    众所周知,房地产领域的迅猛增长势头显著提升了住房建设的速度。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当前年度新建成的住宅总面积高达惊人的200亿平方米;因此,新推出的节能政策以及设定的节能标准也大都侧重于新建住宅。然而,张教授针对此事进一步展示出一组数据:我国现有的存量住宅面积已经超过了令人咋舌的430亿平方米。

    "在专注研究新建住宅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全力提升现有住房的改造升级。” 张教授坚信,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新建住宅与既有建筑的节能效果。当记者询问他在旧房改造过程中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难题时,张教授明确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市场引导。

    在张教授的观点里,唯有让参与住房改造和节能工作的各利益相关方真正从中受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或许可以借鉴德国在存量住房节能改造方面的成功经验。”据了解,德国将新建住宅和存量住宅统一纳入了一套完备的能效评估标准体系,并且设立了相应的市场准入门槛,对所有进入市场交易的住宅进行能效水平评估,赋予其相应的能耗标准标识,这些标识将直接影响到住宅的销售价格——那些未能经过能效评估或者能效水平不达标的住宅将被禁止进入市场流通。

    张教授强调,采取这种模式,使得参与建筑节能的各方均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负责能效水平评估的机构能够从咨询服务和评估工作中获取利润,实施建筑能效改造的企业可以从工程施工和产品销售中获得收益,而住宅业主则可以通过提高住宅能效水平,从而直接从住宅销售价格中获得收益。”张教授对这种“能效改造市场化”的策略大加赞赏,“这种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推广了建筑的能效标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而从根本上缓解了建筑能耗过高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市场交易的住宅数量不断增加,能效水平改善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谈到“能效改造市场化”的引入,张教授表示,如果我国在未来采纳类似的策略以推动建筑能效的发展,那么将有望大大改变过去过分看重住宅“地理位置优越性”的现象。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完善且全面的“能效评估体系”。

    德国最早制定的建筑节能标准着重于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尤其是注重墙体外壁的热阻与传热系数方面的考虑,试图通过墙体保温措施来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的损失。接下来的建筑节能标准更进一步,实现了从局部到全局的转型,将整座建筑物的围护结构、设备运行效率以及自然能源的有效运用等各个要素都纳入到了建筑节能评估体系之中。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考察建筑物的整体节能状况,还能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统筹管理。然而,对于未来更加理想化的建筑节能标准而言,其核心思想仅有四个字——“按需发电”。随着零能耗建筑和能源生产型建筑的逐渐普及,我们不再需要将目光局限于单个的建筑物,而是要将节能的重点转移至电厂的层面,以降低电厂端的发电量为最终目标。在对供电区域内的建筑能耗有了一个全面且精确的衡量标准之后,电厂便能够依据该区域对电能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发电和供电,从而真正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当前的建筑节能现状尚不及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平,如今的中国建筑节能更多地聚焦于围护结构的节能方面。张教授指出,我国庞大的房屋住宅存量与相对滞后的建筑节能水平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建筑节能水平的提升已经迫在眉睫。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