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来自东莞市对外经济贸易局的一项针对进出口五百强企业的深入调研显示,各大企业普遍反映生产成本呈现大幅度上扬,涨幅达到了惊人的14.1%。在这些成本压力之中,尤以人工成本的提升最为显著,达到9%。
鉴于此形势之下,东莞市著名食品企业——徐记食品公司痛下决心,决心运用新型智能设备来替代其核心生产线——徐福记沙琪玛生产线上的部分员工。目前,这条生产线的18道工序已有17道实现了全面自动化。
徐福记沙琪玛车间负责人嘉斌表示:“目前,我们的生产线仍有六成的工人集中在最后的大包装环节,我们正在积极调试一套新的设备,以便能够进一步取代大部分的人力资源,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
自2003年工厂成立伊始,徐记食品公司便开始逐步实施机器更换人力的策略。通过持续的技术升级与改造,2008年后的每年,每道工序的员工数量均平均减少了三至四人。尽管产量逐年攀升,但生产线的员工人数却从最初的1300人降低至如今的700人。
除了用工成本的大幅提高,招工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在东莞地区,家具的涂装、五金的打磨抛光以及各类搬运堆码工作中,粉尘、有害气体、高强度的劳动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工人的身体健康。当年轻的工人提出改善工作环境的诉求时,企业主们常常只能疲于应付,承担起工人工资单以外的巨大隐形成本。
早在2005年,“民工荒”现象初现之时,大朗镇便开始积极推动毛织企业引进数控织机,逐渐取代传统机械织机以减轻用工负担。当时,大朗镇的数控织机数量尚不到1000台;然而,到了2008年,这个数字已经跃升至4800台,如今的大朗镇数控机床总数已远超4万台。
据估算,一台数控织机便可取代8名人工,一位工人即可操控6-8台机器。照此计算,大朗镇的数控织机已成功解放了近30万产业工人。有纺织业界人士表示:“一位缝盘师傅的月薪已高达3000-5000元且仍在持续上涨,引进数控织机之后,仅织片这一道工序便节省了八成的劳动力成本。”
在东莞自动化机械领域的领军企业——艾尔发公司总经理黄俊钦看来,近年来东莞已经迎来了第三次机器人热潮。他指出,第一波机器替代人力的浪潮源于21世纪初的“民工荒”现象,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增加设备、削减岗位;第二波则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
黄俊钦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机器人平均价格以每年4%的速度稳步下降,工业机器人在喷涂、焊接、码垛及高风险工作环境中的替代人力效应愈发明显。其精确自律、灵敏辨识能力强、效率高等诸多特点,正使其深受企业青睐。
这也直接带动了艾尔发等设备制造商的业务繁荣。自2001年进入东莞市场以来,该公司的客户数量由最初的30余家迅速增长至2007年的1500家,如今更是激增至400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近三年内新增的。2011年,艾尔发的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2.17亿元,同比增长了47.81%。
“过去,我们主要致力于注塑机械手及其相关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制造,然而如今,各行各业生产线上需要用人工操作的环节也都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必须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例如计划代理日本先进机器人。”黄俊钦说道, “过去,只有中高端电子产业和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对于机器人有着较为旺盛的需求,然而如今,价格相对更为亲民的五金制品行业也开始引入工业机器人,这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