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企业如同繁星般璀璨生辉。根据市经信局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自从2009年开始,本地区已经有高达37个企业项目成功入选省级“两化融合”四个100示范工程,占据了全省该类示范工程项目总数的近十分之一。
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东莞拥有众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它们为本地带来了全球领先的企业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理念;同时,东莞亦有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其中部分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信息化应用。”市经信局副局长刘炯贤对此深表忧虑。
东莞某小型电子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诉苦道:“目前的生产方式仍然主要依靠人力,并非我们不愿引入自动化,而是成本实在过高,自动化设备的采购价格动辄数十万元,一个车间的配套设施加起来接近百万元,对于那些实力稍逊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机器人的购买成本仅是其全部投入的一部分,后续的编程、改造以及维护等环节同样需要耗费巨资,因此,一些企业认为投资自动化的费用与所能节省的人工成本之间尚难以达到平衡。”黄俊钦补充道。
据黄俊钦解释,导致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关键的核心零部件依然依赖于进口,“例如,一台注塑机械手的原材料成本中,至少有一半将被支付给日本等国家。”
不仅是机器设备,信息化改造的成本同样高昂无比。“如果没有超过亿元的营业收入,那么企业便无法涉足诸如私有云等高端信息领域,但是中小企业却可以选择租赁更为经济实惠的公有云平台及其他信息软件和服务。”胡炜如是说。
问题远非如此简单。“例如,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往往需要建立在大量稳定的订单基础之上,过去企业在面临订单减少时,可以通过给员工放假或者裁员来应对,而如今,当机器设备购入后,企业又该如何进行裁员呢?再者,一旦机器流水线上的某个节点出现故障,整个生产线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相关技术水平不足、维修人员短缺等问题也将成为致命伤。”黄俊钦进一步指出。
在林丽霞看来,企业家的观念转变以及人才储备问题才是更为值得关注的焦点。“企业家应当具备长远的战略规划,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引进单一的机器人或是研发出一套智能化设备,因为只有当整个生产流程中的计算机与生产设备能够实现无缝对接,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智能化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既熟悉生产设备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竞争的焦点。”
“当前的困境在于,人才极度匮乏,许多企业向我们反馈,即使他们有心开展某些项目,但在收到标书后,他们却发现自己完全无法理解其中内容,无法对各方案进行优劣比较。”林丽霞无奈地表示。
虽然这些问题听上去颇为棘手,但实际上无需过分担忧。市场将会引领他们前进,最终决定企业走向的还是企业自身是否具有坚定的信念、勇气与长远的眼光,胡炜乐观地展望道。
虽然创新技术的应用主要由企业主导,但它的推广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那么,如何在应用层面突破推广应用的难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