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盛誉的"中国电力机车之父"及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曾坦诚地表示,我国在集成能力方面展现出非凡实力,以CRH380A型高铁为例,其核心部件中大部分皆由自我研发完成。然而,迄今为止,中国的高速铁路机车轴承仍需依赖进口,主要来源于日本和德国。对此,他深感短期内难以实现国产化。
究其原因,全球知名的轴承制造商们在炼钢阶段便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例如某些专为高铁机车设计的轴承钢材,其中所需添加的微量元素及其含量均为精确设定,实行定点生产,特制打造。反观国内轴承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对于钢材尚无明确技术要求,仅能提出"请提供最优质的钢材用于生产轴承"的诉求。
"由此可见,我们在原材料环节便已存在巨大差距,更不必提及后续的加工、热处理等复杂环节。" 刘友梅如是说。
在他看来,高铁"三基"(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目前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过度依赖可能带来潜在风险。"当然,完全自力更生并不现实,因为其他国家在'三基'领域同样需要购买他人产品。"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大型成套设备已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求,但高端"三基"产品却未能紧随主机发展步伐,高端主机的迅速崛起与配套"三基"产品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然成为制约我国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了《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十二五"发展规划》,选定20种具有代表性的机械基础件、15项标志性的基础制造工艺以及12种标志性的基础材料作为发展重心。
该《规划》明确指出,通过未来五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三基"产业创新能力将得以大幅提升,基本满足重大装备的发展需求;至2020年,形成与主机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全面满足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对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的需求,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甚至跃居国际领先地位。
"唯有坚定不移地走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生产的道路,大力发展数字化集成化的关键基础件,同时积极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方能推动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三基'的蓬勃发展。"屈贤明教授强调。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三基"行业给予了充分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但他们仍然建议应将具备条件的轨道交通装备基础研究项目纳入国家"863"、"973"计划或科技支撑计划,加大"三基"立项倾斜力度,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基础技术、前瞻性技术的攻坚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