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内,产能过剩问题作为当今世界经济运行中的核心矛盾之一,始终困扰着各大经济体。回顾历史长河,尤其是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产能过剩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联性可谓密不可分。如何尽可能减少产能过剩对社会就业状况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等多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然成为各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及制定产业政策的关键目标。技术创新、扩大对外投资、灵活调整企业规模等策略的实施,无不彰显了解决这一难题需因势利导,而非简单地禁止生产要素流入过剩产业。
在本国产品具备强大国际竞争力或者本国生产技术水平位居国际前列的背景下,积极拓展出口业务和对外投资无疑是各国应对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其成本相对较低,收益却颇为丰厚。
产能过剩与市场需求不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要想有效治理产能过剩,首要任务便是明确导致产能过剩的根源所在——市场区域限制和需求结构变化均可能导致市场需求不足,进而诱发产能过剩现象。以美国为例,该国曾采取的主要对策便是进军全球市场,从而大幅提升了钢铁、汽车等产品的出口量,成功化解了因国内市场需求不足而产生的产能过剩问题。时至今日,通过扩大出口来消化国内生产能力依然是各国解决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且此举成本较低,收益颇丰。出口退税、征收关税等具体措施皆可采纳实施。
此外,扩大对外投资亦是解决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以英国为例,自20世纪50至60年代起,该国便通过海外投资、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工厂等方式,将部分存在严重产能过剩、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逐步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例如,针对纺织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英国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投资设厂,充分利用这些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大幅降低劳动力成本,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益。同样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也积极推动本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将生产基地迁移至海外,实现过剩产能的跨国转移,以此解决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从而助力日本经济走向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扩大出口和向外转移过剩产能,唯有在本国产品具备强大国际竞争力或者本国生产技术水平位居国际前列的前提下方能发挥显著成效。因此,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技术梯度的存在。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众多发达国家纷纷将诸如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大规模转移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如今,我国同样需要将部分传统产业向其他国家进行转移。然而,关闭企业和淘汰落后产能虽然是解决产能过剩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但从国际经验来看,选择转移产能往往优于淘汰落后产能。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乃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之道,尽管此举所需成本相对较高,且耗时较久。然而,在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引导生产要素向高端生产领域进行合理配置,无疑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所在。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正逐渐步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由此引发并持续推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的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一些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市场已呈现出饱和状态,加快产业升级无疑成为了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路径。此类举措不仅具有深远的宏观经济意义,更展现出长远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