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3年全年,我国的机械工业整体运行情况较为稳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呈现出温和复苏的趋势。数据显示,1至11月份,我国机械工业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出现逐步提升的良好势头,同比增长达到10.7%,相较于2012年同期,这个数字提高了2.5个百分点。同时,出口交货值的累计增速也在持续稳步回升,前11个月,全行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16201.95亿元,同比增长1.95%。值得注意的是,在月度报告所统计的六十四种产品中,有超过四成(即40种)的产品产量实现了同比增长,占据全部上报产品品种的总数达到了62.5%。
在企业经营效益方面,前三个季度的主营收入增幅达到了12.60%,相较于去年同期的9.8%,这个数字提高了2.8个百分点。而利润增幅则达到了13.39%,相较于去年同期的5.18%,这个数字提高了8.2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行业的景气程度正在逐步回升。然而,与“十五”、“十一五”期间高达25%以上的年均增速相比,2013年的12%左右的增速仍然显得偏低。特别是自5月份起,增速在12%上下波动的幅度仅不足1个百分点,可以说是相当平稳。
在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大背景下,我国机械工业的产业结构也在朝着预期的方向进行调整。行业整体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其中,与消费、信息化等领域联系紧密的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传统的投资类产品行业。例如,总量比重最大的汽车行业在2013年以来的增速较快,成为推动机械工业增速回升的重要力量。此外,农机、仪表、基础件等子行业的增速也都高于机械工业的平均增速。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的投资类产品行业(如工程机械、机床、重型机械、发电设备等)的形势却普遍较为严峻。其中,部分行业的产量并没有出现下降,但是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的下降却更加显著,出现了“付出的努力不少,但效益却大幅度下滑”的现象。究其原因,这些行业的产能扩张已经严重超出了实际需求,一旦市场环境转冷,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急剧下跌,最终导致效益大幅度下滑。其中,重机行业的处境尤为艰难,尤其是一重、二重等行业的领军企业更是面临着巨大挑战。
尽管如此,我国机械工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初见成效,高端装备的自主化进程也开始向更深层次推进。以特高压输变电设备为例,长期以来受到进口制约的出线装置、高压绝缘套管等关键零部件正在逐步实现自主化突破,主机企业也开始摆脱过去被外商索取过高价格的被动局面。此外,国产数控机床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也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
面对日益上涨的人工成本压力,企业对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改造热情不断高涨。“机器换人”、自动生产线替换人力、信息化提升效率等措施在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得到迅速推广,不仅有效遏制了人工成本的过快上涨,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工质量以及管理水平。然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方面认为,全行业要想真正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还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长期努力。
对于行业未来的长远发展来说,利润率的下降趋势远比利润增幅的下滑影响更为深远。据蔡惟慈先生表示,尽管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的利润总额增长了超过12%,但利润率依然在下滑,这表明机械工业尚未完全走出困境,尚未真正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而且,“需求放缓、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价格下滑”的不利局面在短时间内恐怕难以得到明显改善。因此,行业的转型升级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还需要更加努力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