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产能控制措施的实施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建材工业在经历了2012年全面下跌的困境之后,于2013年终于告别阴霾,迎来了平稳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然而,尽管行业已有复苏迹象,其基础仍然脆弱,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压力仍不容忽视。
根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份起,平板玻璃行业由亏损转为盈利;而到了5月份,水泥行业也成功摆脱了利润连续下滑的困境,大部分行业都实现了利润的增长。截止到9月底,我国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了4.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9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9%,呈现出恢复性增长趋势,销售利润率亦同比提升了0.3个百分点。
进入第四季度以来,在需求持续增长和节能减排导致供应受限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水泥和平板玻璃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以10月份为例,重点建材企业的水泥平均出厂价达到每吨348.1元人民币,相比9月份上涨了1.2元人民币;平板玻璃出厂价则为每重量箱66.9元人民币,较9月份上涨了0.9元人民币。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的相关专家指出,水泥和平板玻璃等高能耗行业的产能已得到初步控制,这为市场消化供需矛盾提供了一定的缓冲空间,有效缓解了价格下滑的惯性,从而为整个行业的稳定回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新增水泥熟料生产线32条,新增水泥熟料生产能力4053万吨,占去年全年新增产能的43%;新增浮法玻璃生产线17条,累计新增产能6184万重量箱,占去年全年新增产能的45%。
此外,制品业及深加工产业对于建材工业增长的拉动效应也日益显著。规模以上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建筑用石开采与加工业以及轻质建材等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均超过了20%。
尽管去年全年持续下跌的颓势已经得到扭转,但当前建材行业的复苏基础尚显薄弱,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依然巨大。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行业内应收账款大幅攀升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规模以上建材工业的应收账款净额已高达4000多亿元人民币,相较今年年初增加了70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的应收账款净额高达82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6亿吨的水泥货款尚未收回;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的应收账款问题更为严峻,高达175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33%的货款未能及时回收。
展望未来,随着明年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逐步推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极大地释放出转移人口的消费潜力,包括对住房及城市配套设施等方面的需求将明显放大,从而有力推动建材市场的繁荣。预计2014年建材行业的需求将增长约6%,今年初开始显现的行业供需状况改善将得以延续至明年,产能过剩的幅度也将进一步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