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范围内,众多领域中的新型技术日益紧密地相互交融,从而使得创新的步伐显著提速,进而持续拓展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广阔市场空间。重点可见于以下几个具体层面:首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将催生出全新的技术和应用模式。例如,基于半导体技术的个性化基因测序仪,成功引发了基因测序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其次,卫星导航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等产业的有机结合,构建起了一个全新的时空服务体系;再者,物联网、高性能计算等技术的跨界融合,使得“云制造”得以实现,并创新出“制造即服务”的全新商业模式。这些产业领域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从而激发了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突破,多领域融合的集群式发展趋势将愈发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及其在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持续扩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例如,光纤传感器在石油和天然气、航天航空、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大量应用,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石墨烯材料有望在动力电池、LED散热板、涂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各国正积极推动其商业化进程。同样,3D打印技术也将逐步渗透至生物医疗、新能源、节能环保、汽车以及教育等多个领域。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一系列示范工程的陆续启动,将确保新兴产业能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如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智慧城市建设等。据了解,2014年将正式启动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区域物联网的发展及应用。通过依托本土市场的示范应用和推广,这不仅将有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还将加速一批新产品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一条以内需为引领、以创新为依托的快速发展之路。此外,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各地具有一定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进一步集聚提升,园区将成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然而,设定过高的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可能会导致投资过度膨胀和新兴产业低端化现象的出现。根据国家规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8%左右。如果我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能维持7%的增长率,那么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约55.8万亿人民币,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约为4.5万亿人民币。然而,经过整理各地已经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我们发现预计到2015年,我国各省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规模将超过9.5万亿元人民币,远超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的两倍之多。设定过高的新兴产业发展目标,一方面体现了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忱,但另一方面也很可能给新兴产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设定过高的指标有可能引发过度的投资冲动,这无疑会阻碍我们向更加高效、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同时,低效的投资行为对于新兴战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埋设了潜在的危机。其次,为了达成既定的目标,可能会导致新兴战略产业陷入低端化的困境。
当前,各地区产业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的风险日益加剧。由于各地方在新兴战略产业的基础条件相差无几,因此都寄希望于借助新兴战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纷纷采取“积极抢占市场份额、力争领先发展”的策略。据统计,全国已有13个省市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列为优先发展的领域,18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而近百个城市则将太阳能、风能视为支柱性产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诸如光伏、风电等技术相对成熟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已经显现出产能过剩的迹象,例如光伏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达到60%左右,风机的产能利用率更是低于70%。从宏观角度看,我们面临着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以及产能过剩的潜在风险。
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配套设施不足的严重制约。一方面,基础产业的薄弱成为了制约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基础产业的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大量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装备仍需依赖进口,这不仅加大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还使得新兴战略产业对组装加工生产模式产生了路径依赖,从而削弱了其技术创新能力,限制了其发展速度。
另一方面,新兴战略产业的配套体系滞后,无法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尽管在部分新兴战略产业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比如风电电机、高性能计算等,但是由于相关技术和产品缺乏统一的标准、中试和检测平台建设落后于产业发展步伐、配套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未能及时跟上、商业应用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等诸多因素,这些问题在某些产业环节或发展阶段都会对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构成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