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近期报道,工业与信息化部官网于30日傍晚正式公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出3-5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以及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同时,工业机器人行业及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显著提升,高端产品市场份额将提高至45%以上,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100台,以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退,国内外各行各业纷纷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投入力度。其中,科技巨头谷歌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短短半年之内,已先后收购了8家机器人公司。实际上,机器人能否有效节约人力资源并非首要考虑因素,其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才是关键所在。未来机器人的普及无疑将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目前这股浪潮已然汹涌澎湃,即将席卷而来。
从历史的视角观察,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科技革命的前夜。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四大趋势,每隔约20年便会迎来一场科技革命。例如,1946年,世界上首台电子计算机问世,25年后的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成功研制,从而开启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再过23年,即1994年,万维网的发明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如今,又过去了20年,我们可以预见,智能化的浪潮即将全面袭来,机器人的时代即将来临。
从全球范围来看,机器人在高端领域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正逐步从萌芽阶段走向成熟期。我们已经见证了许多“变形金刚”的诞生,如汽车机器人和飞行机器人。例如,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行驶了5年,福特也成功研发出无人驾驶汽车。此外,世界各国无人机的种类繁多,最新款的美国无人驾驶飞机X-47B已经能够在航空母舰上实现自主降落。
值得注意的是,机器人不仅在高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现如今众多小型企业也开始借助工业机器人来替代传统劳动力。今年,浙江广博集团金属车间成功打造出一款名为“机器人”的设备,全称为全自动文件夹制造机,其产能相当于30名熟练工人的总和,且售价仅为国外同类机器人的五分之一。目前,全球机器人销售量的70%主要集中在日本、中国、美国、韩国和德国等五个国家,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国内制造业产值已经占据全球总额的20%。然而,在机器人保有量方面,我国仅为日本的五分之一,美国和德国的三分之一,因此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回顾40年前,当乔布斯成功发明第一台微型计算机时,恐怕没人能预见到它会迅速普及至我们的办公室和家庭书房,甚至演变为智能手机,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地,20年前,当互联网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之际,人们也无法想象今日我们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来规划出行路线。那么,对于机器人未来可能带来的种种应用,我们是否能够预见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只会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