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联网产业的不断深化拓展,其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多个领域的潜在价值日益显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行业内与之配套的专业人才仍然相对稀缺。北京智博方舟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专注于RFID(射频识别)产品研发及生产的领军企业,其副总经理周志伟先生坦言,公司在技术岗位及销售岗位方面均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紧缺问题。
周志伟先生进一步解释道,公司在技术岗位上通常会优先考虑那些具备电子工程开发、软件开发等专业技能的求职者,然而对于那些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或未曾涉足物联网行业的应征者来说,往往难以满足公司的用人需求。他表示:“新入职的技术人员往往仅掌握部分开发语言,因此在招聘后,公司需耗费约两年的时间对其进行全面培训,以使其逐步融入公司的技术团队并参与产品研发及制造过程。”
而在销售岗位方面,周志伟先生强调,物联网公司对销售人员的要求更为严苛,他们不仅需要深入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产品的技术特性及其应用场景,还需熟练掌握系统资源的整合技巧等。除此之外,销售人员还需具备根据客户需求提供详尽且完善的技术实施方案的能力,以及协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素养。然而,公司在招聘过程中发现,许多销售岗位的候选人往往仅拥有一定的销售经验,而在其他方面仍有待提升。
周志伟先生感慨地表示,尽管物联网行业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但实际上业内的人际关系网络依然较为狭窄,成熟型人才的招聘难度较大,期待有更多优秀人才能够加入这个充满机遇的行业。
吴楠女士则表示,相较之下,单纯负责软件和硬件基础设计的初级工程师所需的专业门槛相对较低;而对于负责主网、物联网等高级别设计的终极工程师而言,其要求则相对较高,需要经过全方位的专业培养。一位合格的物联网工程师首先应当具备撰写产品方案的能力,熟知各层次的技术细节,并在自身具备扎实技术功底的前提下,能够与技术团队进行有效沟通。此外,在制定产品方案时,还需关注当前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用户体验、商业模式等,从而打造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这无疑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据吴楠女士透露,自2010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以来,截至目前已有231所高等院校及超过400所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开设了此类课程,目前与物联网相关的本科学历及专科学历在校生总数已达5万余人,且人数仍在持续增长之中。可以预见,物联网专业必将成为未来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的袁超伟教授对此表示赞同,他指出,虽然人才培养是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物联网人才还需具备对信息与通信事业的热爱,具备投身其中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不应过分看重短期利益,而是应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因为物联网领域尚有诸多难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我们仍需砥砺前行,大学教育的职责在于引导他们入门,着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而对于前沿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他们在实践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袁超伟教授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高校的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总体而言较为合理,但实验室设施条件仍有待改善,学生们的实践操作机会相对较少。他强调:“知识的获取源于学习,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智慧的升华源自深度思考。如果缺乏足够的锻炼机会,那么能力的提升将会变得异常困难,智慧的层次也难以实现质的飞跃。这些都是我们亟待改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