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居住场所的安全性、舒适度、便捷程度以及节能效果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催生了智能楼宇这一全新概念的产生。在此背景下,智能楼宇与节能产业愈发倾向于关注并满足用户体验,从而具备了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建筑智能化的实施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客户的工作效率,增强建筑的适应性,降低使用成本,更已逐步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新建建筑中智能楼宇所占比重仅约为26%,相较之下,美国和日本分别高达70%和60%,可见我国智能楼宇市场的拓展空间极为广阔。
伴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以及节能减排政策的深入推行,众多大型公共建筑开发商纷纷将注意力转向楼宇自控系统,致力于强化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效管理,从而使楼宇自控的节能优势得以充分展现,进而推动了国内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
在实际建筑中,运用成套先进的智能集成控制系统,其中涵盖了室内环境综合调控系统及配套软件、照明及空调能耗监控系统、安全保障及办公设备控制系统的集成平台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等,这些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自动调整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强度以及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的个体感受,进行个性化设置,并自动记录并储存个人习惯参数曲线,实现自动调节、分区调节等功能。楼宇自控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显著改善建筑设备的性能,充分挖掘每台设备的最大潜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运营成本,而且还是建筑智能化领域中最为深奥且极具潜力的节能技术之一。
展望未来,生活智慧化必将有力地推动城市建设的进程,而智能建筑无疑将成为未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借助高度自动化的楼宇管理手段,我们有望在建筑能耗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助力未来社会走向更加节能化的发展道路。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标准已然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导向标和催化剂。任何一个行业要想保持健康、持续、有序的发展态势,都离不开国家产业标准的制定与扶持。标准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利益和知识产权问题,同时也是确保产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修订的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中,对智能楼宇的定义被明确界定为“以建筑物为基础平台,融合了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多种元素,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旨在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然而,尽管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成员国,同时也是支持BACnet标准成为ISO标准的国家之一,但我国楼宇自控产业的现状与国际准则之间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之处。首先,非ISO标准的应用范围远超BACnet国际标准;其次,在工程实践中,虽然部分项目选择采用BACnet标准,但基本上都依赖于引进国外的产品和技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两大“软肋”无疑严重阻碍并制约了我国楼宇自控领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