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探索经济适用版本的现代农业物联网。”正当我们传统的年货——甘露青鱼开始捕捞之际,这种具有极高经济附加价值的水产业已然抢先采用了物联网的尖端科技。如今,农民们不再盲目崇拜或过度依赖新兴技术,而是更加理性地运用物联网的先进功能。
“农业生产的成本要达到每亩一万元,这无疑给推广带来了巨大挑战。”在锡山区鹅湖镇,已有上百亩水面开始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鱼类养殖。“这些项目大多属于示范性质。”锡山区鹅湖镇水产协会会长顾海涛坦言,主要涉及两大农业示范项目,其中物联网养鱼示范点的规模已达数百亩,不仅涵盖了青鱼养殖,同时也应用于苗种培育以及青虾、螃蟹的养殖,另外一项则是智能化管理平台。
对于顾海涛所领导的水产协会背后的青鱼养殖户而言,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成为了他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他透露,智能化管理平台作为农业示范项目,总投资额高达107万元,折算至每亩的成本超过一万元。水产协会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向上申请财政支持,能够解决30%至40%的费用,剩余部分则由合作社内的农户自行承担。“在养殖过程中,我们也在努力降低池塘传感器的使用频率。”据了解,物联网中的核心传感器主要负责监测溶解氧、PH值、水温、水质等多项指标。在实际操作中,养殖渔民认为溶解氧是最为关键的指标,因为一旦鱼塘缺氧,就可能导致大量鱼儿死亡,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至于其他如PH值、水温、水质的氨氮、磷等指标,相对而言并非至关重要。例如,水温方面,当前当地青鱼仍以露天养殖为主,即便发现水温异常,也无法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再者,水质指标方面,当地渔民通常会选用常规的水质检测仪器进行替代。渔民们与物联网的“磨合”过程仍在持续,例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遭遇网络传输问题、图像模糊不清等运行故障;在传感器品牌的选择上,进口品牌价格过于昂贵,国产品牌又可能出现性能不稳定的情况。
农业物联网在无锡地区的养殖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据市农委的调查数据显示,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的覆盖面积已达26000亩(其中宜兴占20000亩,江阴占1700亩,锡山占3000亩,惠山占1000亩,马山占300亩),主要针对水产养殖环境(包括溶氧、水温、pH值、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COD等)指标进行智能监控,并依据养殖智能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进行数学模型分析,向养殖户发送手机短信,以便及时提供类似天气预报的水质预测预警服务。除此之外,农业物联网还为养殖户提供投喂决策、疾病远程诊断等多种服务,实施水产养殖全流程质量监管,并实现产品可追溯性。据分析估算,服务出现问题,请稍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