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3 年下半年,我国知名人文社会科学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了两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告——分别为《2013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及《2013 中国智慧园区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据报告揭示,以无锡、浦东新区、宁波、上海、杭州、北京、深圳、广州、佛山、厦门等城市为代表,这些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起步较早,且积极携手各行各业共同推进信息化项目的部署,因此在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中名列前茅。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全国各地对于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依然热度不减。例如,长沙市有关部门明确表示,该市的洋湖生态新城和滨江商务新城已于 2013 年 8 月顺利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审批,被确定为 2013 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未来三年内,预计将投资近 78 亿元人民币,致力于将上述两个区域打造成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智慧样板城区,树立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典范。另一方面,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透露,安徽省有望在 2014 年出台智慧城市规划,初步计划利用 3-5 年时间建成一批示范中心,力争在智慧城市关键领域取得技术性突破。此外,安徽省正在计划与中科院电子所联手,共同筹建安徽省智慧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安徽省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建宁先生指出,智慧城市建设不应过分追求“大而全”的模式,而应根据每个城市的独特资源积累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小而美”的智慧社区模式。他强调,智慧城市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有效解决城市面临的实际问题。他进一步阐释说,智慧城市没有固定模板可循,因为每座城市的“脉象”皆有所不同,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需采用相应的方法,从而形成各自特有的智慧城市面貌。
中国信息协会副秘书长傅伯岩表示,诸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必将走在前列。一线城市资源丰富,特别是信息资源丰富,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必然会成为城市信息化的引领者。他坚信,随着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逐日加快,IT 厂商、通信运营商以及设备供应商将成为主要的投资方。然而,关于谁将主导智慧城市的发展和运营,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格局。对此,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表示,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由电信运营商负责实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将主导商业推广,相反,他们应融入到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与政府、各行业以及产业链各方企业紧密合作,遵循统一的标准来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张建宁先生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企业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既合作又竞争。当需要整合资源时,各企业应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而在竞争环境下,则应在同一标准下,优胜劣汰。他以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为例,该联盟以智慧城市作为突破口,在智能交通、城市管理、应急安全、公共服务、绿色节能、技术平台、创新应用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成为了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联盟在产业链上下游搭建了沟通交流的桥梁,旨在加强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与联动,整合、协调优质资源,促进物联网成员单位与政府的互动,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