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红利逐渐减少、劳动力成本日益攀升、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等多个复杂因素交织的大背景下,广袤的华夏大地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亦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势头。根据国际工业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权威数据显示,自2008至2012年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度新增装机量稳定保持在约15,000台左右,其中,在2012年这一数字更是飙升至24,800台。
然而在市场潜力巨大的同时,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状况却未能完全吻合预期。尽管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跻身业界前列的工业机器人研发厂商,但其整体规模尚显不足。更为严峻的是,由于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导致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成本控制和稳定性方面与国外品牌存在显著差距。
在2013年4月份举办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仪式上,联盟秘书长宋晓刚先生同样强调了质量和关键零部件在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早在国家层面就已将工业机器人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之内,然而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众多技术瓶颈尚未突破,产业所蕴含的巨大市场潜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
针对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意见》明确设定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包括在2020年前,构建起相对完备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出3至5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8至10个配套产业集群,使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高端产品市场份额提高至45%以上,机器人密度(即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数量)达到100以上等。
贺在华先生向记者表示,国内企业在工业机器人研发领域从未停下脚步,包括核心技术、核心设备等关键环节的攻坚战一直在持续进行,众多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意见》基本覆盖了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应关注的各个要点,未来在实施过程中,相应的细则、监管条例也将逐步完善,预计更加详尽周全且具可操作性的产业规划有望在今年内正式出台。”贺在华说道。
郑芳华先生也表示,《意见》发布后,产业规划、指导目录以及相关的投融资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标准化建设等方面也将紧随其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步伐必将进一步提速。
然而贺在华先生也指出,《意见》的颁布固然有助于激发并引导相关企业积极投入工业机器人领域,但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诸多痼疾并非易事。“技术进步、规模化、成本压缩等问题仍需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携手共进,经过一段漫长的蛰伏期或许才能有所突破。”
郑芳华先生也向记者坦言,相较于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实力尚存差距,部分企业仅限于充当工业机器人的集成商角色,而某些技术的研发甚至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他告诉记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犹如当年的个人电脑,从军事应用领域转向民用领域需要历经一段较长的时间,一旦实现大规模生产,其增长速度将呈现出指数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