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面临着巨大压力,包括时间紧迫、成本增加、质量要求严格等问题。面对此现状,许多中国制造商开始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技术,推动工业生产转向自动化。然而,在这种繁荣景象背后,却凸显出我国高端制造领域的弱势,许多市场份额被海外企业蚕食,产业布局需进行调整。
随着人力成本不断攀升,制造业在招聘方面遭遇难题。有部分,制造业开始转向劳动力相对廉价的亚洲地区寻求发展机会。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发达国家主张 “再工业化”,加大了对高端制造业的研究力度,借助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等手段,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全球制造业自动化进程日益加速。
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和来自南亚及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压力,中国制造商对先进制造技术寄予厚望。目前,国内一些制造商已开始大规模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技术,推动工业生产向自动化转型,以期提高产量和质量。这也直接导致了工控机、PLC、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市场的迅速崛起。
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市场背后,我国高端制造领域的短板依然突出,众多市场份额被海外企业占据,这也是我国装备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以机器人为例,尽管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已达10%,但仍由外资品牌主导。相比之下,日本每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高达1700余台,而我国每万名工人仅拥有不到90台机器人。这与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符。
鉴于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关键战略地位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多个省市纷纷将机器人列为重点扶持对象,旨在利用机器人和信息技术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实现制造模式变革,以此争夺高端制造的制高点。例如,2011年末,重庆市提出将该市打造成“机器人之都”的愿景;2012年3月,唐山市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将建成全国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基地,年产值超200亿元;同年10月,上海市宣布将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大力发展机器人本体研发制造,力争使上海成为我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到2015年产值达到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