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已然增至177788家,然而其中高达90%的企业年收入仅在一两千万元之内,这些企业大多属于生产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范畴。然而,在众多医疗器械产品中,如电子监护设备、超声诊断设备、心电生理设备、X射线断层扫描设备、CT等具备自主品牌及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其年收入超过五亿元的企业数量却寥寥无几。
国内企业为了争夺低端市场的微薄利润,不惜展开激烈的竞争,然而占据高端市场的国外医疗器械巨头们却依然保持着“一枝独秀”的态势。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的秘书长赵红彦向我们透露,国内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赖于进口,进口金额大约占据了整个市场的40%,而负责进口的公司主要来自于全球知名的企业。例如,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
赵红彦进一步分析道,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缺乏全面的战略规划与整合,未能有效地形成“高精尖”的科研分工和集约化发展模式。
相较之下,跨国高端医疗器械企业的竞争焦点主要集中在设计理念、产品质量以及售后服务上,而这些恰恰是国内大型医院所看重的因素。因此,国外产品更容易销售到国内的大型医院,尤其是那些等级较高的三甲医院。
当谈及为何我国的医疗器械无法迅速占领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时,赵红彦给出的解释是: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链主要由国外的跨国公司主导高端价值链,许多关键技术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手中,国内企业仅仅占据了低端价值链的一小部分。尽管国内也有少数企业涉足高端产品市场,但是由于同层次技术水平的产品重复率过高,产业分工不够明确,企业层次区分度不大,往往难以组建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所长刘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高端医疗器械的专业品种,还是高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目前都呈现出令人欣慰的发展动态和有利的发展趋势。
“在体外诊断、医学影像、外科植入等诸多专业领域,国产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并购重组等多种手段,在产品技术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清华大学研发的脑起搏器成功上市,一举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格局,对国产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毅说道。
他还指出,在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之际,国内生产高端医疗器械的新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或者实施海外并购,正在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这无疑是产业进步的重要表现。
整个宏观政策环境对于我国高档医疗器械行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自2013年以来,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致力于医疗器械相关法规制度的完善和制定,崭新且权威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这些法规的出台无疑为医疗器械创新研发产品的上市准入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医疗器械科技“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未来五年内,我们将着重关注基层卫生体系建设所需的普及型先进实用产品的研发,同时也将大力推进那些临床诊疗过程中严重依赖进口的中高端医疗器械的生产制造。
尤其是伴随着医改相关工作的逐步落实和细化,医疗资源的整合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例如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医生多点执业等政策的实施,使得医疗器械的临床需求量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从而带动了基层医疗器械的装备升级。
“过去,许多高端医疗器械可能主要集中在大型综合医院。然而,如今随着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应的配套设施需求将会呈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市场前景极为广阔。无论从宏观政策环境还是市场实际情况来看,都为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刘毅先生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