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工业自动化转型进程的日益深化,对于工业机器人强烈且持久的需求无疑将驱动这一市场迎来高速而稳健的发展阶段。尽管目前中国市场中的机器人领域仍主要被外资品牌所占据,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本土企业投身于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行业之中。
就目前而言,我国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水平相较于全球领先的跨国企业来说,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35家,其中内资企业占据了26家的份额。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在2012年的年产量普遍低于500台。而到了2013年,本土品牌机器人的销售量仅为1112台,而外商独资以及中外合资品牌的销量却达到了惊人的25790台,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和96%。
此外,我国机器人制造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电机技术以及加工工艺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国内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如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制造技术尚未达到国际标准,需要依赖国外进口,从而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削弱了产品在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
在加工工艺方面,我国企业的热处理技术尚有待提高,这不仅使得零部件在短期内容易出现生锈甚至报废的情况,更直接影响到工业机器人(例如跺码机器人)的控制精度。在研发方面,部分国内企业选择了“逆向研发”的策略,即将国外进口的电机进行拆解分析,以此来学习国外厂商的先进技术,然而自主研发之路依然面临诸多困难。一位来自机器人企业的员工坦言,国外电机的使用寿命通常可以维持在五至六年左右,而国产产品的使用寿命则相对较短。
如今,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处在内外机遇交织的重要发展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推动着装备产业的蓬勃发展,人口增长的趋势有助于释放市场容量,商业模式创新的活力源源不绝。与此同时,经过初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工业机器人产业正逐渐逼近产业化快速发展的临界点。
工业机器人作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高端装备,已被列入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其他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商业模式的创新。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具备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足以支撑起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商业模式的创新有助于加速构建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改变传统的产业形态。
基于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经验,为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范本。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稳步推进,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需求预计将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因此,在当前的产业现实基础与条件之下,政府与企业应当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繁荣发展。政府层面应当加快产业体系的建设步伐,规范产业发展的秩序;行业内部需着力提升自身实力,创新商业模式,精准把握市场的关键突破口,在壮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引领产业化发展的潮流;在产业发展路径上,应当充分利用外部的资金、人才、技术资源,以推动各种要素的有效整合与聚集,并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