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稳步迈向全球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实现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机器人制造强国”的华丽转型。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新增安装数量或将超越日本,荣登全球榜首。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生育率下降所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及劳务费用攀升的困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正面临来自东南亚国家的严峻挑战。为此,中国将积极运用机器人技术,致力于打造全球顶尖的生产基地。
机器人能够轻松搬运重达数十公斤的铸件,并且能够迅速完成金属焊接任务。这些具备多个关节的机器人,如同人类手臂一样灵活自如,在发出机械声响的同时,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复杂的作业。铸造过程中需要在高温环境下熔化金属,对于人类而言,这无疑是一项艰巨且充满风险的工作。
以位于江苏苏州的铸件制造商苏州明志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其在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已经成功应用了六台机器人。据悉,该公司计划在今年进一步增设研磨用机器人。设备负责人坦言:“人力资源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期待借助机器人技术提升工厂的生产效率。”
去年12月份,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不二越工厂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新型机器人展示活动。约20家当地企业参加了此次活动,他们对用于组装和涂装环节的机器人的高效精准表现深感震撼。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统计,2014年中国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万8千台,有望与日本并列全球第一。而到了2015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将达到3万4千台,较日本超出3千台,稳坐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需求国的宝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2005年的工业机器人需求量仅为4500台,短短10年间增长了近8倍。
中国之所以开始大力推广机器人技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劳动力紧缺。苏州明志科技有限公司的设备负责人面带忧虑地表示:“由于工作环境过于艰苦,许多年轻员工往往无法坚持三个月以上。”
在中国,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2012年起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呈现出逐渐减少的态势。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避开那些“3K(即辛苦、肮脏、危险)工作环境”,从而导致劳务费用的逐步攀升。中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以苏州市周边地区为例,相较于五年前,职工薪资水平已上涨接近两倍。
日本安川电机株式会社指出,每引进一台小型多关节机器人,便可替代两名工人的工作量,预计两年内即可回收投资成本。而在五年前,回收投资成本所需的时间通常需要三至四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机器人成本的回收周期正在逐步缩短,这无疑将极大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