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的建设乃是一个涵盖社会诸多层面且周期漫长的综合性工程项目。自1999年清华大学首次提出"数字电力系统"的理念以来,我国在智能电网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显著成果。展望未来,我国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发展方向,从技术角度看,我个人认为应当包含以下九个重要方面:
我们必须加强智能电网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力度。由于传统电网的负荷分布、电源布局以及电力流向均已发生改变,原有规划方法已无法满足新环境下的系统规划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智能电网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我们需要提出统一的标准和模型。这是确保智能电网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型、统一的传输交换协议以及统一的网络,从而构建出高效互通、集中协调的电力系统信息架构。因此,我国应当尽快组织开展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并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电网标准体系结构。
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储能技术。通过开发、研究和应用储能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储存富余电能与释放电能供电的调控,将大量的、不可控的清洁能源转化为稳定、可靠、可控的能源,从而最大程度地消纳清洁能源。
我们需要建立智能调度体系。伴随着电网的智能化发展,我们需要对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微网、储能等并网运行控制技术和需求侧响应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构建出先进、安全、可靠的智能调度体系,以此来提升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和运行效率。
我们需要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清洁煤发电技术。重点研究先进的新能源发电核心控制技术,使得新能源电站在向电网输送优质电能的同时,也具备支撑电网运行的能力,实现与电网的和谐共生。
我们需要提高智能装备技术和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水平。从智能电网的总体方案出发,逐步推进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同时,我们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规范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和相关智能设备的研发。
我们需要加速智能配电网的建设步伐。作为提高电网整体性能和效率的关键环节,我们需要加强配电网的网架结构和配网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支持分布式电源、微网以及储能装置的灵活可靠接入,从而改善配电网性能,提升电能质量,保障供电可靠性。
我们需要大力发展互动智能化用电模式。实施电价动态管理,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让用户参与到供需互动之中,实现大范围地削峰填谷、减少系统备用容量,保证电力的平稳输出和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和鼓励用户开展分布式电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支持用户余电上网,从用户侧解决能源供给问题。
我们需要积极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完善电动汽车配套的充放电基础设施网络,以及合理的电动汽车充放电站布局。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推动电动汽车成为电网中的移动式、分布式储能单元,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电网的峰谷差,还能减少传统调峰备用发电容量,进而提高电网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