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与深入渗透,我们的生活模式正悄然发生改变。在过去的一年里,资本市场涌现出众多备受瞩目的股票,展示了移动互联网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强大推动力。然而,若要追本溯源,其实早在2014年,我国便迎来了机器人行业的新生机,这一点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投资市场所揭示的巨大机遇。
据相关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日本每万名生产工人所拥有的机器人数量高达1710台,美国为770台,而我国仅为不足90台。然而,近期日本媒体却报道称:“中国正在积极筹备,准备向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强国迈进。预计到2015年,中国按照工业机器人新增设置台数有望超越日本,荣登世界第一宝座。”
就在上周,在深圳举办的高工产研新兴产业投资策略会上,机器人作为论坛三大新兴产业之一,吸引了全场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在这场盛会上,高工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郑利瑶表示:“2014年无疑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元年,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驱动下,自2014年起,工业机器人将在中国市场充分享受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丰厚红利。”
通常而言,业界将机器人划分为“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两大类别。其中,特种机器人是指除工业机器人以外,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类尖端机器人,主要包括军用机器人和民用机器人。
此外,机器人产业链大致可分为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系统集成以及下游应用三个环节。郑利瑶介绍道:“在过去的几个月内,我们走访了70余家与机器人配套相关的企业。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上游关键零部件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当前的总体状况是,在中国涉足机器人产业的公司,大部分集中在中游即系统集成商领域,占据最大份额,涉及相关企业约1000家。”
在机器人的成本构成方面,郑利瑶指出,截至2013年年底,本体的机械结构占比约为35%,超过60%的部分来源于伺服系统、控制器及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减速器市场由两家日本企业主导,未来价格波动幅度有限。至于本体的机械结构,预计未来一至三年内成本价格将显著下滑,降幅明显,成本占比有望降低7%左右。届时,竞争必将愈发激烈。”
对于机器人在中国的产业投资机会,郑利瑶更倾向于关注工业机器人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她表示:“根据工业机器人市场空间的分析,相较于美、德、日、韩四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中国的汽车、电子电气、食品饮料、化工、塑料橡胶、金属制品等六大制造业在未来几年内仍需108万-240万台工业机器人,占中国工业机器人总需求量的约70%。据此推算,工业机器人需求总量约为155万-344万台。假设每台售价20万元人民币,那么产值空间将达到3100亿元-6880亿元。”
“虽然现阶段中国企业大规模采用机器人的案例并不多见,但全面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已成为必然趋势。从公司投资角度来看,购买机器人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只要投资回报期在五年之内,我们都愿意考虑购买机器人。”雷柏科技副总经理邓邱伟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