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我国机器人领域行业翘楚的曲道奎博士,实则源于技术派背景。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便与机器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86年,曲道奎踏入中科院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师从我国机器人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中科院院士蒋新松先生,投身于机器人研发事业。然而,彼时的曲道奎仅将机器人研究视为个人的兴趣爱好。
1992年,曲道奎远赴德国萨尔大学电子技术系系统理论实验室担任访问学者,专注于神经元网络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期间,他目睹了德国制造业中机器人的广泛运用,深受触动,“自此我开始认识到,机器人不应只停留在实验室之中,而应与产业紧密相连,拥有更为宽广的应用空间。”
正当此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决定将多年积累的机器人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实现产业化,并推向市场。曲道奎毅然中断在德国的学术交流,返回祖国担任研究所机器人研究开发部部长,开启了他的机器人产业化之路。
鉴于当时我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基础薄弱,曲道奎果断采取了更为高效的策略。他从日本引进了20台工业机器人部件,独立开发出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并将其出售给长期依赖进口机器人的国内企业,一时间引发了业界的热烈反响。然而,由于缺乏产业平台支持,核心技术最终无奈转让给了韩国的三星公司。“此事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两点。首先,中国人并非愚钝之人;其次,我们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产业平台,唯有如此,机器人方能得到广泛应用。”
若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唯一途径便是走公司制度道路。恰逢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科研单位体制改革的浪潮。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对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予以企业化改造,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试点。据统计,全国共有超过1200家技术开发类院所转为科技型企业或加入企业集团,大批知识分子纷纷投身创业大潮。
在这场知识分子创业的热潮中,2000年,我国首家机器人企业——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曲道奎先生荣膺总裁之职。为确保创业成功,曲道奎展现出卓越的企业领导者风范,成功说服研究所领导拿出30%的股权,对骨干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激励。市场化和股权激励政策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新松在成立当年即实现了5000万元的销售收入,产业化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截至2013年上半年,新松实现营业收入57117.54万元,同比增长11.2%;营业利润10927.73万元,同比增长37.35%。
从一位科学家华丽转身为机器人行业的引领者,曲道奎博士的成长历程正是过去20年来我国高新技术行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众多知识分子怀揣产业报国的宏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从无到有,助推中国制造向高端转型升级,逐步实现大国重器的长远规划。
如今,新松的产品线已覆盖工业机器人、洁净(真空)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五大门类,其中工业机器人产品成功填补了多处国内空白;洁净(真空)机器人屡次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