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明确指出,广州将致力于在2020年以前发展成为广东省内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引领者,并跻身于全国最具规模且最具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以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之列。
具体来说,广州将全力打造一个千亿级别的产业集群,实现每年生产10万台(套)工业机器人整机及智能装备的产能规模,培育出1~2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百亿元级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以及5~10家相关配套的骨干企业,并建设2~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大型企业对于机器人的需求极为旺盛。例如,美的空调事业部的相关负责人在去年9月份就曾经向媒体透露,美的空调在制造环节将会借助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来提高人员效率和产品质量,其生产员工人数已经从2011年的5万人减少到了2014年的2.5万人,而且这些空缺岗位将全部由机器人进行替代。另外,全球最大电子代工厂商富士康也提出了“百万机器人”的宏伟计划,期望通过机器取代人工来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意见》的规划,到2020年,广州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都将广泛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易鸣表示,当前珠三角地区的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正在以高达30%的速度快速增长,广州发展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可以有效地应对要素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
尽管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然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李俊华坦言,总的来说,我国工业机器人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从事机器人研究与制造的技术力量相对较为分散,同时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还相当低,应用范围相对较窄,发展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尤其在核心技术方面,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着无法完全掌握关键零部件技术的困境。周朝森告诉我们,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减速器、电机和控制器。其中,高端减速机部件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所垄断,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性能和稳定性方面与国外产品存在明显差距,而电机和控制器的技术虽然相对成熟,但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仍有不足之处。
李俊华指出,现阶段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技术现状表现为高端技术研究能力薄弱,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而基础技术的推广普及程度不够,导致制造能力相对较弱,无法实现精细化加工。
因此,业内普遍认为,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将是未来该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早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曾强调,必须在核心技术及零部件上取得突破。
然而,想要实现突破并非易事。李俊华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涌入工业机器人这个热门领域,但真正具备竞争实力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各企业之间缺乏协同合作,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
以广州为例,李俊华认为,广州的企业多数规模较小,尚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其次,品牌影响力不足,长期处于国外品牌的压制之下。
周朝森指出,广州机器人产业的上游和中游相关企业数量约在20到30家左右。此前,《广州日报》也曾引用易鸣的话表示,目前广州工业机器人的核心产值规模较小,大约在二三十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