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孕育出机械、电力以及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今,物联网以及制造业服务为代表的广泛应用正在引领崭新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来临。作为在机械制造、自动化以及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卓越实力的国家,德国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望在这场工业革命中发挥主导作用。
据悉,德国对工业革命的划分标准如下:第一次是机械化时期,自18世纪末期开始,蒸汽动力逐渐取代人力成为主要生产力;第二次是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兴起,这一阶段始于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运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然而却牺牲了产品的个性化特征;第三次是自动化时代的开启,起源于1974年德国一家小型企业成功研发出基于集成电路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标志着微处理器在工业控制领域的首次应用;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目标则是实现工厂智能化,其中关键在于将网络技术深度融合至制造业。
对于面临低端产能过剩、高端能力不足困境的中国装备制造业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若不能紧随其后,恐将与国际领先水平拉开更大的距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过去的工业革命中,每一个阶段都持续了数十年之久。因此,当前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准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各类装备设施,走向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数字化、智能化的控制本质上是信息网络和信息存储的体现。如今许多设备均配备了互联网接入端口,具备了一定的硬件基础。然而,要将网络技术真正融入到装备制造领域,还需具备相应的软件支持和创新思维。
“以互联网思维来审视企业运营和产品设计生产,应成为所有企业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宏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张弭在近期举行的一场论坛上指出:“如今,互联网企业纷纷涌入装备制造领域,其中不乏具备显著优势的佼佼者。他们所打造的汽车无疑具备极高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并且通常无需另建工厂。倘若我们这些传统制造企业未能掌握互联网思维,未来极有可能沦为他人的附庸。”
张弭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互联网汽车”品牌特斯拉已公布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并计划大规模进军该市场。尽管汽车产业是一个历史悠久、全球知名的传统行业,拥有众多历史悠久、享誉世界的跨国巨头,为何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新兴企业能在此行业中迅速崛起呢?原因就在于特斯拉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定义了汽车制造,其核心理念便是借助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的研发体系、生产流程、供应链管理,从而实现汽车行业的“逆生长”。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与普及,信息交流及知识共享的平台在实体经济中的角色愈发重要,且已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制造"的形态。例如,国内知名的手机厂商小米即是这一变革趋势的鲜明体现。针对装备制造业来说,如果不能主动迎接这场互联网革命,那么未来很可能会面临被他人颠覆的风险。
事实上,近几年来,在政府及相关行业监管机构的积极引导以及企业自身对互联网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深化之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无论是在工程机械、汽车、农业机械还是其他领域,互联网技术的运用都日益广泛。以中铁重工为例,据该公司董事长刘飞香透露,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至设计、智能制造、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互联网将众多设备连接起来后,设备的运行状态、存在的缺陷以及故障情况等数据均能清晰呈现。
鉴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了迈入"工业4.0"时代的坚实基础,那么接下来应当如何进一步推进,又应关注哪些关键问题呢?
在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海看来,装备制造业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首先需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如机械化和自动化。他表示:"装备制造业并无捷径可循,必须脚踏实地地做好基础工业。互联网作为一种高效的通信网络,同样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只有当一个产业的所有基础部件都达到高质量标准之后,才有可能向更高级别的发展阶段迈进。"于德海还强调:"我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套智能化的制造解决方案,即一台智能化的机床搭配成品仓库,中间加入机器人,同时配备完善的刀具管理系统,从而实现无人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的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