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为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展现出的一项显著特征,而伴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乃至人力资源锐减的趋势,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成长日益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回顾历史经验可知,自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在美国机器人技术影响之下,通过复制、创新以及再度创新的方式反超美国,引领世界机器人技术发展潮流。尽管我国早在同一时期便开始涉足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但由于缺乏大规模应用场景,导致发展速度相对滞后。这一案例充分证明,应用市场对于推动国家新兴产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机器人企业纷纷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战略布局,初期以代理商模式拓展市场,随后逐步设立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待市场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建立自有生产基地。时至今日,包括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瑞士ABB、安川在内的全球四大机器人巨头均已全面进军中国市场,同时,来自意大利、美国、韩国的机器人及其配套企业亦已在中国市场展开布局。毫无疑问,中国市场已然成为全球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共享中国市场红利已成为全球业界的共同认知。
从当前实际应用状况来看,汽车制造业仍然是工业机器人在国内最大的应用领域,众多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商如宝马、比亚迪、吉利、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广州本田、长安福特及奇瑞等,其生产线皆已广泛采用机器人技术。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设立操控机器人的岗位,车间内不再有工人的喧嚣交谈,取而代之的是操作员在开关前的专注工作,重复着开启、关闭、再开启的动作。
尽管我国本土机器人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但值得欣慰的是,这种差距正呈现持续缩小的态势。相较于全球四大机器人企业,我国本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在诸多方面尚存不足之处。首先,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原始创新层面表现尤为薄弱;其次,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尽管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机器人同样需要智慧,向智能机器人方向转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一体”化目标,需在系统性、协调性以及柔性制造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现阶段,我国在机器人自动化、智能化软硬件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相当差距,在传感器及元器件、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信息处理技术等关键零部件方面仍然高度依赖进口。
然而,近年来我国本土机器人产业也涌现出一批具备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自主品牌,如沈阳新松、广州数控、长沙长泰、安徽埃夫特、昆山华恒、北京机械自动化所等约10余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