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初级阶段,鉴于整体设计规划能力尚显欠缺,以及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统筹协调机制,各地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往往偏重于项目推进,政府各部门分别自主建设了一系列的信息化系统,进而逐渐演变成为一片自由生长的“系统丛林”。在这片“丛林”之中,各类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信息资源被反复采集且无法实现共享,由此引发了大量的重复建设与资金浪费。倘若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道路上必将面临着各自为政、信息孤立等陈旧难题,使得原本充满智慧的城市变得“不再智慧”,从而大幅提升了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以本人所在的城市南通为例,该市成功入选住建部与工信部共同推出的两份试点城市名录,目前正积极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预计至2017年,智慧城市建设的总投入将达到惊人的156亿元,届时整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将会实现智慧科技的高度融合。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亦出现了诸多混乱与浪费现象,例如各地项目纷纷上马,基础设施参差不齐,部门间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我强烈建议国家层面应当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政策规划、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统一、精细、全面的标准体系。同时,我们也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
标准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应用驱动型的智慧城市而言,其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标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坚实后盾和有力保障。
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上仍处在摸索阶段,尚未形成对智慧城市的统一认识。由于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信息化开发能力等方面也存在显著落差,因此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仍然存在巨大鸿沟,这可能导致各城市盲目建设,城市间应用形成更多孤立的信息孤岛,难以实现互联互通,最终导致“智慧城市”失去其真正的智慧价值。
标准体系建设无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防止智慧城市建设陷入无序状态的重要保障措施。当前,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也日益得到ISO(国际标准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及ITU-T(国际电信联盟)等全球三大标准化机构的高度认可。
据了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五大类别标准,即智慧城市基础标准、智慧城市支撑技术标准、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标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标准以及智慧城市应用标准。现阶段,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首先,如何遵循现有的标准;其次,如何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重点研发新的标准;最后,如何根据智慧城市的不同应用场景,制定相应的标准实施指南。
“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建设,它还应该打破交通信息孤岛,实现多领域的信息数据共享与协同联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曾经如此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