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一架无人驾驶的商用客运飞机,您是否愿意购买机票搭乘呢?当面临紧急状况时,您能否放心将生命交托给冰冷的机器呢?”在东航北京分公司机长李峰看来,尽管现代民航客机的飞行过程日益趋向自动化、智能化,然而,飞行员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且无可替代的角色。无论飞机的自动化程度如何提高,一旦遭遇危险或复杂情况,机器终究无法取代人类进行决策判断。
诚然,在民用客机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的今日,飞行员的职责非但未被削弱,反而愈发显得至关重要。尽管计算机能够根据人为设定的程序进行操作,但无论是飞行员通过手动操控还是借助先进科技手段进行飞行,其本质仍依赖于大脑的智慧,他们需对外部实际情况如飞机性能、环境条件等保持精准的“情境意识”,随时运用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专业知识及精湛的技艺来迅速评估,权衡所有已知信息与未知风险。
“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员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其既是一位管理者,又是一位决策者。”李峰深信,作为一名管理者,在机器自动运行的过程中,始终应由人类来决定何时启用自动化设备以减轻当前的工作压力,何时利用计算机发出指令以替代飞行员的手动操作。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使用自动化设备反而可能加重飞行员的工作负担。他向记者解释说:“例如在五边进近阶段,管制员要求机组变更跑道。在无计算机辅助的飞机上,仅需在导航接收器上调整至新跑道的导航频率即可;然而在如今高度自动化的飞机上,则需在计算机上耗费更多时间选择新的跑道,核实新的导航频率及跑道相关数据,并对照航图进行核查,以确保操作准确无误。为此,往往需要在计算机上按下十余个按键方可完成操作。”
历经数代飞机的发展历程,民用客机正致力于以最少的人员配置完成最繁重的任务,从最初的五人制机组(包括两名飞行员、一名领航员、一名报务员及一名机械员)逐步演变为现今的两人制机组。虽然从表面上看,人员数量有所减少,似乎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已部分替代了人力资源;然而,实际上剩余的两位机组人员所承受的工作负荷甚至超过了过去的五人团队。
以日常飞行作业为例,在登机前,整个机组将会召开一次准备会议,明确各自的任务分工。机长作为最高指挥官,不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还必须具备卓越的领导力,引领全体机组人员如同一个有机整体般思考问题、协同作战。正如萨伦伯格在遭遇发动机双发失效的紧急情况下,在短短八秒之内即果断做出决策,亲自操纵飞机,副驾驶则负责协助完成一系列设备操作。在此期间,他还须协调管理乘务组,进而由乘务组负责管理乘客事宜。正是在这种紧密协作、默契配合之下,仅用时三分半钟,机上的一百五十名乘客便成功实现了安全撤离。
除了以上诸多挑战外,驾驶员作为飞机的指挥中枢,必须对导航设备以及无线电通讯系统进行全面掌控。其中,导航管理主要涉及确定飞行过程中何时启用自动驾驶模式,何时需要手动操控,以及何时解除自动驾驶并交由副驾驶负责飞行任务。
在夏季雷暴频发、冬季风力强劲等复杂多变的气象环境下,飞行员需竭尽全力避免遭遇颠簸严重的乱流区。他们会与航空公司签派员保持密切沟通,共同探讨如何调整航线以寻觅更为稳定的气流;也会向空中交通管制部门寻求协助,调整飞行高度以提升乘客的乘坐体验,甚至向其他临近航班咨询相关信息。然而,乱流区的出现往往难以预料且难以规避,但飞行员们仍会全力以赴寻找相对平稳的气流区域,力求为乘客提供更为舒适的飞行体验,而这正是自动化技术所无法替代的。
“每次起飞之前,我会全神贯注地思考,力求对当天的飞行计划了然于胸。在飞行之初便应树立强烈的‘情境意识’,在尚未抵达机场之际,就应当了解整个航线上的天气状况、出发地及目的地的实时与预报天气信息。”在《最高职责》这部著作中,萨伦伯格如此阐述他的飞行理念。诚然,如今的飞行过程中,自动驾驶技术占据主导地位,但飞行员若缺乏良好的“情境意识”,在面临突发状况时将陷入迷茫,不知从何着手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