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阶段,较易受到机器替代威胁的主要是那些机械式的、单一且重复的日常劳作。然而,如今伴随着处理性能的成倍提升以及数字化信息(亦称“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在执行复杂任务上的能力也日益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运用计算机相较于人力而言,无疑更为经济实惠,效率更高。根据牛津大学专家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指出,预计在未来二十年内,现有的47%的工作岗位或将实现自动化。
当前的现状是,自动化不仅仅对那些单调乏味的体力劳动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在需要高度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表现。诸如计算机辅助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涵盖机器学习、语言翻译、人工语音、图像识别软件等)等尖端科技的出现,使得许多传统的工作岗位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显然,人工智能对以智力劳动为主的中产阶层构成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知识型员工正处于这场变革的风口浪尖。现有的创新成果——无论是无人驾驶汽车还是具备人工智能的家居设备——都有可能导致大量至今仍未受到波及的工作岗位消失殆尽。据估计,数以千计的银行从业者和旅行社职员将面临失业风险,紧随其后的则是教师、研究人员和作家等职业群体。
由于数据分析、商业思考和决策制定软件能够提供更为高效、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即使是专业人才在这场就业危机面前也无法独善其身。模式识别技术正逐步将众多高收入职位逐出就业市场。律师事务所在利用计算机检索海量的法律简报和判例;金融机构借助计算机监控财经资讯,并依据收集到的信息做出金融决策;医院采用机器人进行微创手术。在识别欺诈行为或疾病诊断方面,由于计算机能够对大量的金融或生物计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因此其判断结果往往比一群会计师或医生的判断更为精准。
放射科医生经过长达13年的专业教育和培训之后,在美国的年收入可高达30万美元,但他们却首当其冲地成为这场变革的牺牲品。这并非仅仅因为肿瘤切片和X光片的扫描工作正以十分之一的成本外包给印度的实验室。更为严峻的挑战在于,最新的模式识别软件有望以百分之一的成本完成绝大多数的工作。
律师行业同样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因为一些智能化的算法甚至可以自行查阅案例,评估实际问题并归纳总结出结论。事实上,机器早已证明自身具备从事司法分析工作的能力,其成本相较于人力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且它们通常能够比人类做得更为全面深入。
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哪些职业将会炙手可热呢?根据未来学家和商业心理学家的预测,未来社会将呈现出技术精通者与技术小白之间的明显分野。如果您未能掌握创新技术,不妨寻找一些计算机无法取代的领域,例如娱乐、体育、关爱他人或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