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国的仪器仪表行业已然形成了涵盖各类门类、种类丰富且布局分布合理的产业体系,并且拥有相当雄厚的技术基础以及大规模的生产产能。然而,从产品的科技含量角度来看,尽管我国绝大多数中低端产品品种已经相当完备,可以实现批量生产并保持稳定的品质,但是在高端技术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副理事长吴幼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述。
近些年来,我国环保类仪器仪表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在产品种类和数量上基本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存在监测频率偏低、采样误差较大、监测数据不够精确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和执法的严肃性,还可能打击企业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高质量的分析仪、专用监测仪器以及自动化监测系统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国产仪器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尽管当前这一局面正在逐渐得到改善,但在产品结构、研发能力等方面仍需进行大量的改进和提升。
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监测设备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国家开始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实施方案,监测设备的进口替代现象愈加明显。据统计,2012年大约80%的监测设备来自于进口品牌,而到了2013年下半年,国外品牌的监测设备市场份额已经被国内设备超越。
国产监测设备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出于信息安全的考量,政府积极推动监测设备的国产化进程。由于环境数据都是通过无线方式传输,而且监测设备正逐步朝一体化方向发展,同时也能获取到敏感信息,因此从信息安全角度出发,政府鼓励采用国产监测设备。其次,本土龙头企业凭借其技术储备和资金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先发优势。环境监测市场的单一监测指标市场空间有限,而国内龙头企业在成功完成上市融资后,资金状况良好,研发投入比例较高,从而奠定了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为进一步拓展业务提供了充足的潜力。最后,向第三方运维服务转型已成为国内企业竞争的新战场。对于环境监测企业而言,向第三方运维服务转型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剧行业内部竞争的关键环节。
“一方面,国产设备在性价比方面表现优异,只要符合监测性能达标的条件,国家就会优先选择国产指定设备;另一方面,大气监测关系到国家安全层面,因此政府采购行为对国产设备产生了明显的倾向性。综合以上因素,预计未来国内外厂商在市场中的占比将呈现此消彼长之势,市场结构将面临大幅调整,预计到2014年,国产监测设备的市场份额将有望达到80%。”招商证券研究员侯鹏对国产监测设备市场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