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化工业装备已然成为了世界各主要工业强国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石所在。无论是美国的大力倡导“再工业化”,德国提出的“工业4.0”及“互联工厂”战略,还是日韩等亚洲国家的制造业转型,其本质并非仅仅是传统制造业的回归,更是伴随着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生产模式的深度革新以及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回顾过去十余年,我国经历了以工程机械行业的飞速发展为显著标志的粗放型增长阶段。然而,展望未来十年,我国即将步入以智能化工业装备的迅速崛起为重要标志的集约化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与工程机械行业初创期相比,在工业智能领域,国外知名品牌将会更加关注国内企业,系统集成环节有望成为国内企业深入渗透的突破口。当前我国工业智能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企业发展模式日益明晰。伴随我国劳动力构成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备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等多重功能的智能装备必将成为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持续攀升,自2012年12月以来,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宣布将苹果公司的部分生产线迁回美国本土;此外,诸如通用电气、克莱斯勒、惠普、耐克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亦纷纷响应,纷纷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美国制造业的全新战略——“再工业化”。
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宏伟愿景高度契合。普遍观点认为,美国的“再工业化”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回归,它将催生出全新的生产方式,而带有个性化定制特点的智能设备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
在“再工业化”进程中,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制度创新主要由政府主导(其中还涵盖了金融制度),而技术创新则主要由新兴产业推动。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中,高端制造业设备无疑将成为创新的重点领域。
“工业4.0”概念最早于2011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期间由三位知名大学教授首次提出。制造业在德国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高达26%,作为提升传统制造业水平的战略发展方向,长达112页的实施建议于2012年10月由项目研究小组提交给了德国联邦政府,该项目由教育科研部、经济部和内政部共同牵头。目前,德国政府已批准拨款2亿欧元(约合16亿元人民币)作为首批研发经费。“互联工厂”旨在通过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实现工厂与工厂内外各类事物和服务的紧密连接,从而构建全新的商业运营模式。
除此之外,日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入研究,旨在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为未来的工业智能化提供有力支撑。作为全球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日本在人工智能产业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尤其是在工业化生产线领域,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早已在20世纪90年代便成功推广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工业机器人,如今更是在研发第三代、第四代工业机器人的道路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卓越成就。日本期望借助在该领域的大规模投资,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降低劳动力成本,并为未来的工业智能化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日本政府还针对相关机器人制造企业推出了一系列优惠税收政策、优惠贷款措施以及减税优惠等全方位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