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近年来的市场需求,本行业在过去两年内确实有所复苏,然而各大企业却在这样的背景下挣扎求生,日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在3月27日于重庆市举行的“2014机器人产业与制造工业融合大会”上,立洋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的代表王怀文先生如是说道,“如今,接到订单并非难事,然而随着人力成本的快速攀升,每笔订单的利润率相较以往平均下降了约两成。”
实际上,王怀文所代表的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并非特例。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使得行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已然成为装备制造企业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东制造企业高层表示,对于他们来说,当前是否接受订单已经无关紧要,因为“成本居高不下,利润难以提升,即使接到了订单也只能是徒劳无功”。
众多参会者普遍认为,由于装备制造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价格战等恶性竞争现象长期存在,人力成本的上涨极易成为压垮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何国田先生指出,目前人力成本已经超过原材料,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最大的成本支出,同时产业链纵向发展失衡,阻碍了产业向高端方向的转型升级。若不能加速推进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行业利润空间将会继续遭受压缩。
“据我所知,现今已有许多企业开始着手应对成本高昂的问题。”王怀文表示,装备制造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能化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机器人的应用频繁被企业提及。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自2005年至2012年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9%;而同期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则高达25%。与此同时,包括重庆、天津、上海在内的十多个省市纷纷将机器人产业列为当地重点攻坚领域。
这位广东企业代表告诉记者,目前在深圳、顺德等地,已经涌现出一批机器人制造企业,其中一些转型较早的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经相当成熟,每年的业绩增幅都在50%以上,这是许多传统装备制造企业望尘莫及的。
记者查阅部分装备制造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后发现,机器人产业对业绩表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以巨轮股份为例,2013年净利润达到1.68亿元,同比增长50.29%,而2012年净利润仅为1.12亿元,同比下滑了21.40%。值得一提的是,在业绩大幅增长的2013年,公司机器人产业开始贡献利润。此外,亚威股份在去年11月份发布公告,宣布拟收购徕斯公司部分机器人技术,正式涉足该领域;同时,重庆机电控股也在近期宣布将进军机器人产业,并计划将营业收入的4%用于科研投入。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机器人,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区,机器人的使用量呈现出每年30%至60%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在装配、点胶、搬运、焊接等工业领域的应用增幅尤为显著。”何国田先生表示,这无疑为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业内专家倾向于认同“机器人堪称中国制造业的救世主”的观点,然而王怀文先生却强调,“虽然工业与机器人的融合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创新研发,否则中国制造可能会沦为机器人时代的代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