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乃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道环节与阶段性体现。在此层面上,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已然踏上了这条发展之路。其中,包括智能交通、云计算等在内的重要领域,长久以来皆为股票市场所热衷追捧。依据有效市场理论,这些领域的潜在利好早已被部分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投资者悉数吸收。
以创业板上市公司赛为智能为例,该公司股价在去年12月初尚不足10元人民币,而在“智慧城市”概念公布之际,已攀升至近25元,涨幅高达150%以上。即便在银行板块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目光的背景之下,如此涨势亦令人瞩目。因此,在“智慧城市”概念公布后,再去寻找相关个股的增长潜力,恐怕并无太大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对于“智慧城市”的规划仍强调其肩负着对经济的投资拉动重任。历经前几轮大规模投资刺激后,传统项目的边际效益显著降低,智慧城市因而接过了这一接力棒。
然而,当前我们面临的两大难题——严重的雾霾污染以及令人困扰的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正是过度追求GDP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那么,既然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智慧城市”旨在接替传统项目,我们又如何能寄望于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投资拉动具备彻底解决雾霾及交通堵塞问题的决心与魄力呢?
正如某些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喊出的口号:“今日的不便,是为了明日的便利!”然而,民众所期待的便利却始终停滞在“明日”,“今日”则始终无法摆脱不便的困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并不复杂,无非是投资利益驱动,导致地方政府投资主体在“一厢情愿”之后陷入集体非理性。
此外,我们还需警惕一种可能性:即防止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阶段性成果因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智慧城市”规划而付诸东流。在局部利益的驱使下,区域人口与地方经济往往被塑造为一个又一个新的“中心”,进而在旧有的地价、房价尚未回落之时,再度催生出一个个新的高地,且这些高地的等高线甚至可能在“智慧城市”这一宏伟蓝图的映衬下愈发鲜明、愈发庞大。
发展智慧城市是一项长期战略,我们必须紧密关注并严格监管的是,那些获得“智慧城市”称号的地方政府是否在追求投资回报与财政收入之外,更注重社会效益的长远提升。换言之,鄂尔多斯“鬼城”康巴什新城的案例应成为其他城市引以为戒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