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概念初次崭露头角之际,正是自动化技术方兴未艾之时,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广泛运用,许多原本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逐渐转型为非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粮食生产在过去曾被视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今在机械化的推动下,已然消失殆尽。再如,公路建设在过去亦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现今已不再如此。
伴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普及,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例日益降低,当劳动力成本降至一定程度时,产业转移的必要性便随之减弱。
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用工荒”将成为长期存在的现象,而推广自动化制造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手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必将迎来自动化行业的蓬勃发展期,自动化行业的春天已然到来。
尽管我积极倡导发展自动化产业,但我并不回避自动化产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企业用工数量的减少。针对这一问题,我主张我国应通过建立健全的劳工休息制度加以应对。目前,我国制造业领域普遍存在过度加班现象,企业主通常以极低的基本工资作为诱饵,再以极高的加班费吸引员工自愿加班,然而一旦陷入此种境地,员工的权益便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我国亟需改变现行的“低基本工资,高加班工资”模式,以切实维护广大工人的合法权益。
据国际劳工组织于2007年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劳动者的年平均工作时间为1804小时,挪威为1407小时,法国为1564小时,而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以及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的年工作时间均超过2200小时。这仅是国际组织的统计数据,但据我个人观察,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年劳动时间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相比之下,国外工人得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休闲娱乐活动,而中国工人却不得不加班加点,这无疑是由于劳动生产率过低所致。在发达国家,机器犹如人类般的高效运作,而我国却是将人力当作机器使用。
每当谈及我国纺织业、玩具制造业、计算机产业、手机制造业等缺乏自主控制权,仅仅扮演着加工制造环节角色的现状时,许多人便开始感叹中国产业经济的落后,并期望将产业链拓展至设计、物流、营销、零售等环节。然而,我们是否应当认真思考这样的想法是否可行呢?事实上,我国向外出口商品时,设计、物流、营销、零售等环节本应由外国人负责;同样,当国外商品进入我国市场时,物流、营销等环节自然由我国人民接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国众多学者纷纷表示我国正面临产业危机,然而他们对产业危机的理解却存在偏差。我国连自身的市场份额都无法守住,却仍试图抢占他人市场。以我国的三峡工程、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新北京十大建筑、新能源汽车等国家级重大项目为例,其核心订单几乎全部被外国公司瓜分,这些公司在中国赚取的利润才是真正的巨额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