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机器自动化时代的来临,劳动者们应保持对知识求知若渴的心态。“科技创新不断进步,新的机器设备可能会取代一部分传统的工作岗位,然而,真正导致劳动者被淘汰的原因并非是新设备的出现,而是他们无法适应或者拒绝学习新技能。”
在本月中旬,当您访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官方网站时,您会发现其主页上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便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正式成为IFR的成员之一。在我国境内,无论是长三角地区还是珠三角地带,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据本周来自杭州的最新报道,预计今年当地将完成“机器换人”项目的总投资额超过818亿元人民币。所谓“机器换人”,就是利用现代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来替代传统的劳动力,进而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过程。早在去年年末,杭州市政府便已经制定了为期三年的相关行动计划。
而在广州,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打造至少两至三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都将广泛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同样,在佛山各个工业园区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亲身体验到这种变化带来的便利。
“随着人力成本的持续攀升,招募合适的员工变得愈发困难。”身为专门从事汽车排气管焊接业务的佛山市光昱不锈钢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陈静波坦言,自去年9月份以来,该公司成功引入一台焊接机器人,如今这台机器人已经完全融入生产线,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在,一台机器人可以同时进行多种产品的焊接工作,相当于原本需要2至4名工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效率更是提升了2.5倍。”陈静波向记者透露,自从使用机器人之后,漏焊问题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
那么,原先由机器人所替代的岗位上的员工又将何去何从呢?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企业表示,目前机器人能够胜任的生产领域仍然相对有限,绝大多数公司的产品仍需依靠人工操作,因此,节约下来的部分人力资源将会根据实际需求重新分配到其他岗位上去。不过,也有企业管理层明确指出:“如果产能始终维持在某个固定水平,从长期来看,岗位上的人员流动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机器人的焊接效率远远超过人类,而且大幅度地降低了人力成本,但是,每台机器人的购置费用往往高达数十万元,为了确保投资回报率,企业是否会采取降低员工薪资甚至裁减部分员工的方式来控制成本支出呢?
事实上,许多企业都表示,目前机器人能够投入的生产领域确实较为有限,公司大部分产品仍需依赖人工操作,因此,节省出来的部分人力资源将会根据实际需求重新分配到其他岗位上去。然而,也有企业管理层明确指出:“如果产能始终维持在某个固定水平,从长期来看,岗位上的人员流动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如此,陈静波坚信,在机器自动化时代,只要劳动者能够保持对知识的渴望,积极适应新的岗位和设备,就不必担心会被社会所淘汰。他还表示,公司计划在年底再次购买一台机器人,全体员工对此都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