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昱不锈钢公司信誓旦旦表态不会实行大规模裁员措施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一种简单而明确的逻辑推理。任何具有足够经济实力引进先进机器人设备的企业,其经营状况以及中长期发展前景都必然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在当前市场订单持续向好,然而机器人尚未能够完全取代人类劳动力的背景之下,充足的人力资源无疑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将始终保持不变。在“机器换人”浪潮席卷而来的杭州地区,当地媒体曾报道过某企业以高达5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寻求具备管理和运用大型智能化设备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
陈静波先生对此持有观点,他认为,随着机器人生产线的广泛应用,未来企业将逐渐形成“技术专家+普通作业员”的标准配置模式,并且对于精通机器人技术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日益增长。
在许多业内人士眼中,机器人本身的自动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只要预先设定好相应的程序,便可实现正常运行。“从操作一般性机器人的角度来看,初中文化程度即可满足基本需求。”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教师如是说道。
“在采用机器人之后,一些岗位只需进行短暂的培训便可迅速熟练上岗,甚至高中毕业生亦可胜任。”一家五金企业的负责人表示,由于此类岗位上手容易、门槛较低,因此其薪酬待遇并不理想,“过去一些企业采取计件式的绩效考核方式,如今可能会转变为固定工资制度。”
而另一类需求较大的员工,他们将承担起机器人技师乃至工程师的职责。在每一台工业机器人高效运转的背后,都离不开技术人员的精心调控。机器人作为高端精密制造行业的代表性产品,其后续保养、调试安装所需达到的精确度极高,小到一个减速器中的一个轴承、一个关节臂间隙的微调,若非经过专业培训,普通人难以掌握其中的技术精髓。
“以目前高明区一家水龙头厂抛光车间为例,共有400名工人从事手工操作,预计在2014年将全面启用50套机器人抛光生产系统,届时需要专门负责操作、维修、维护保养机器人的专业人员数量将不少于150人。”佛山市新鹏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秦磊表示:“以此类推,全国范围内规模以上生产水龙头的企业超过500家,仅此一项领域便需要机器人专业人员超过7.5万人。”
在光昱不锈钢的生产车间内,尽管去年引进的机械手臂的焊接效率远远超过人工,并节约了近三分之二的人力成本,但仍然需要一名专职的技术人员负责机器人的程序调试以及初级故障的处理维修,同时再配备两名普通的作业员负责按下启动按钮和组装零部件等简单操作。“未来企业对于精通机器人技术的人才需求必将日益增长。”该公司技术部部长陈静波先生强调指出。
这种由技术水平差异所导致的岗位层级划分,不仅已经在部分大型企业内部逐渐显现出来,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新兴的机器人技工群体正在崛起的趋势。
实际上,机器人技工的等级区分早在部分应用技术相对成熟的企业内部得以确立。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南海一汽大众工厂已经将与机器人“打交道”的工人划分为两大类别:普通操作工和机电技工,前者必须经过至少两年以上的实际操作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积累,才有望晋升至后者的职位。而对于后者来说,倘若能够熟练掌握机器人维修技能,那么他们便有可能在整个自动化行业中独领风骚,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竞相争夺的“热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