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格局更加倾向于借鉴美国模式,这主要源于工业机器人本体无法实现大规模国产化。在我们看来,未来必将朝着类似于日本的产业链分工模式方向发展,前提条件便是必须实现在机器人本体制造工艺方面的实质性突破。
回顾历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工业机器人首次走进工厂以来,美国、日本等国家便在各个方面进行着深入研究与探索。尤其在步入新千年后,各国纷纷投身于研发更为尖端的技术,使得机器人技术步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逐渐迈入智能化阶段。
作为工业机器人的发源地,美国在早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随着制造业产能逐渐向亚洲地区转移,美国本土的工业机器人本体产业发展步伐逐渐放缓。相反,日本机器人产业却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实现了对美国的超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机器人王国”。
尽管美国是工业机器人的诞生之地,但其本体发展进程较为缓慢。早在1959年,美国的UNIMATION公司便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首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然而,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涉足机器人行业的公司开始面临亏损困境。通过对美国机器人行业在80年代左右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美国机器人产业在1979~1982年间遭受了巨大损失。在此期间,美国机器人公司的总损失甚至超过了税前总利润。每年净损失的生产商数量均超过了净利润的生产商数量。
首先,美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起步较早,当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导致机器人在通用汽车的试用过程中表现不佳,产品推广受阻。此外,美国经济的不景气以及大量工人失业问题也加剧了人们对于机器人可能取代人类工作的忧虑。
其次,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的经济形态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便是传统制造业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制造业开始向日本、东南亚及亚洲四小龙等地区转移。美国制造业领导地位的丧失并不仅仅体现在低技术产业中的低薪岗位,同时也开始向高端领域蔓延。具体表现为不仅普通制造业产品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先进制造业产品同样存在贸易逆差。
最后,美国人在机器人领域更加注重应用层面的创新,即系统集成。由于发现机器人本体的净利率较低(例如,安川电机、KUKA等公司仅有2~3个百分点),加之近年来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机器人本体价格呈现出快速下滑态势,因此美国企业对于工业机器人本体的关注度逐渐减弱。
相较之下,日本则在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崛起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基地。日本首台工业机器人由川崎重工与UNIMATION联合开发,并在1980年前后实现了产量远超美国的壮举。自那时起,日本在机器人产业领域迅速实现了对工业机器人发源地——美国的反超,成为了无可争议的“机器人王国”。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社会经济环境与机器人产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二战之后,日本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制造业的带动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的高速增长期里,日本GDP的30%以上依赖于制造业,而从业人员数量亦随之不断攀升。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日本人口增长率逐渐放缓,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亦呈下降趋势。此时,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有效维持了日本制造业总产值的持续增长。1980年被视为日本机器人普及的元年,此后日本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日本国内市场成为了该产业的主要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