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时日内,由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科技所主导的创新机遇正与机器人技术快速融汇交织,这不仅将催生出具备更为卓越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智能机器人,同时也能为这些机器人构建起相应的互联网和知识库的“云空间”,使得它们能够借助互联网进行有效的交互,并且通过云计算来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众多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战略行动,力争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上占据先机。美国政府实施了“再工业化”战略,自2011年起推行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便明确指出要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来振兴美国制造业,同时利用其在信息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斥资高达28亿美元用于开发旨在实现移动互联的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欧洲联盟则通过“第七框架计划”投入了6亿美元用于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并计划在“2020地平线”项目中投入9亿美元用于机器人制造。日本政府制定了机器人技术的长期发展战略,将机器人产业视为“新产业发展战略”中的7大重点扶持产业之一,加大投入力度,仅在类人机器人领域便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投资3.5亿美元。韩国政府也制定了《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并于2012年10月发布了“机器人未来战略展望2022”,将政策重心聚焦于扩大韩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并支持本国机器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服务机器人领域逐渐成为了发达国家发展的重点所在。美国政府于2013年3月发布了《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从互联网到机器人》,强调了机器人技术在卫生保健服务领域的重要性及其在创造新市场、新就业岗位以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诸多服务领域的巨大潜力。欧洲联盟表示将尽快制定出欧盟机器人技术,尤其是家庭服务机器人技术的研发路线图与时间进度表。日本政府于2013年在神奈川县、茨城县设立了“机器人特区”,投资10亿日元,积极推进看护机器人、救灾机器人等各类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及应用。韩国政府早在2010年即提出了“服务机器人发展战略”,计划通过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2012年,韩国政府又出台了机器人发展十年计划,设定的目标是让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台机器人。
鉴于中国已经崛起为全球最大的潜在需求市场,国外知名机器人企业对华市场的渗透程度日益加深。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中国有望在今年或者明年跻身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国外主要机器人企业已不再满足于仅仅将我国作为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市场,而是开始将我国作为机器人的生产基地,并逐步从整机组装环节深入到关键部件生产阶段。
例如,德国库卡公司于2012年10月在上海新建了一座工厂;日本安川电机于同年7月在我国江苏常州建立了首个海外机器人生产基地;美国爱德普机器人贸易(上海)公司亦于2012年正式成立;德国徕斯机器人公司则在2013年选择在苏州建立新厂。进入2013年以来,韩国现代重工也在寻求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
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世界上,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大型企业,都在利用已有的科技实力,争夺着未来产业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脚步似乎被拉开了更大的距离。
首先,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创新发展已经变得愈发紧迫。尽管我国在传统机器人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信息网络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相融合的领域,我们的步伐却显得相对迟缓。互联网企业对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至今为止,尚未有任何一家企业积极投身于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洪流之中。这种状况无疑会导致我国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其次,外资企业与品牌正在逐步侵蚀我国机器人企业的生存空间。我国机器人产业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工业机器人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并不高,国内最大的机器人制造企业每年的产量也仅仅只有数千台而已。机器人市场几乎完全被外资企业和品牌所主导,其中包括瑞典ABB、日本发那科、安川、德国库卡等国际知名企业,他们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接近90%。仅以FANUC为例,该公司的机器人产品便占据了我国23%的市场份额。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机器人企业选择将我国作为生产基地,本土品牌生产企业的市场空间将会受到更为严重的挤压。
最后,机器人产业空心化的风险正逐渐加剧。我国的机器人企业大多从事简单的加工组装工作,缺乏关键核心技术。高性能 交流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核心部件长期以来都需要依赖进口。例如,精密减速器几乎被日本的帝人和Harmonic两家公司所垄断,价格居高不下,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我国机器人产品的生产成本,削弱了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使得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着加工组装锁定的产业空心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