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借鉴发达国家机器人产业辉煌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应当审慎思考如何结合自身国情,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重点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要强化顶层设计和超前规划。国际前沿机器人技术发展的脉络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抓住信息网络时代机器人领域发展的新动向,以便能够迅速制定出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口、工艺与零部件的优化方案以及产业化的具体路径,从而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的宏观指引。
其次,我们需要确定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发展模式。我国正逐步崛起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需求市场,因此,我们建议可以先尝试采用对外采购与成套设计、系统集成相结合的“韩国模式”,以此来提升行业细分领域的集成应用水平,进一步拓展和巩固应用市场。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日本模式”,通过加强产学研用的紧密合作,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部件,力争早日实现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商等机器人全产业链的全面推进。
再者,我们需要加大对研发及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高端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智能制造装备专项等现有的政策资源,搭建创新应用平台,重点推动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的突破、关键零部件的联合攻关,促进关键零部件、整车、材料、工艺的同步研发和协同配套。发挥政府财政的杠杆效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探索设立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引导和支持企业的整合,拓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快培育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我国应当把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视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使命。完善首台(套)支持政策,加大政府采购的支持力度,研究建立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为主的首台(套)保险机制,加速机器人产品的推广应用。积极搭建产需对接平台,深化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研究建立鉴定公告发布制度,出台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录,协同推进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进程,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服务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自2012年起,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预计到2015年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将由1.78亿增至2.21亿,老年人口占比将由13.3%升至16%,这无疑给我国养老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我国还是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借鉴日韩机器人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看护、医疗、救灾等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并积极开展区域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