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将在不久的将来成功跻身全球首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该领域依然被众多外商品牌所垄断。根据来自清华大学的一份详实研究报告指出,相对于外资品牌,我国本土品牌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所展现出来的竞争力仍然具有显著的不足之处。具体而言,2012 年,外资品牌工业机器人单元产品的总销量占据了中国市场的96%,其中,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以及 ABB 这四家国际知名企业更是占据了高达 53.8%的份额。
在整个机器人产业价值链条中,包括上游关键零部件供应、中游设备制造以及下游行业应用这三大部分,我国本土企业目前主要以系统集成商的角色为主导,致力于实现下游应用环节,即通过从海外采购机器人,为下游客户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设计,从而获取利润。然而,由于缺乏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制造商的支持,关键零部件方面的技术水平与外国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导致我国企业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一位资深业内专家向记者透露,我国企业在减速器这一机器人关节部位的关键元器件方面普遍严重依赖进口,“减速器是制约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减速器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还需具备优质的材料和工艺,尤其是材料必须具备极高的耐磨性能。然而,这些技术并非短期内能够迅速追赶上国外的领先水平。”
值得庆幸的是,当前这种不利局面正逐步得到改善。去年 9 月份,巨轮股份正式对外宣布,其在 RV 减速器的技术攻关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此外,接受记者采访的广州数控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主任宋健也表示,他所在的公司早在 2012 年就已经成功研发出了工业机器人关键零件减速器的样机,截至目前,已经售出了超过 100 套,且平均售价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
据了解,除了技术壁垒之外,由于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国外的工业机器人价格普遍偏高。例如,国外一款机器人本体的价格通常要高于国产产品 5 万至 15 万元不等,具体价格因负载情况而异。广州数控的销售经理林志强向记者透露,近年来,国外机器人生产商的销售策略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他们开始逐步降低整机价格,以此吸引更多的企业购买,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后期维护配件费用的大幅上涨。
“我们现在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性价比和售后服务两个方面。首先,我们的售价要低于部分机器人制造商的制造成本,因为我们拥有自主研发能力,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其次,我们的售后服务质量也非常出色。”广州数控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主任宋健告诉记者,尽管广东地区的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投资热情高涨,但如果成本过高,每年投入三四十万元,那么绝大多数客户恐怕难以承受。
据宋健介绍,一些大型合资企业,由于自动化生产线建设起步较早,已经习惯了使用国外的设备,然而出于成本考虑,如今他们也开始寻求与我国本土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展开合作,“他们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区分,对于那些对可靠性和精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他们可能会选择使用国外的机器人,而对于其他一些基础技术,如焊接等,则可能会选择与我们合作。”
去年,广州数控成功为广汽集团的配件厂提供了 4 台焊接机器人,这并非广州数控首次涉足汽车制造业,在此之前,他们还曾与华晨宝马、比亚迪等知名车企开展过类似的合作项目,为对方提供了全套的涂胶机器人解决方案。“虽然总体规模尚小,但发展势头良好,过去他们通常会选择发那科、库卡、ABB 等国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