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乃获取自然界及生产领域各类信息之核心途径与有效手段。在当代工业生产乃至自动化生产流程中,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被广泛运用以监测与调控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关键参数,确保设备运行于理想状态或最优状态,进而实现产品品质的最大化提升。伴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人类对于各类测量精度的追求日益严苛,所需测量的数据亦愈发繁杂,因此,各式各样的测量工具与传感器应运而生。
随着科技水平的持续攀升,传感器的应用领域逐步拓宽,现如今已覆盖汽车制造业、自动化工厂、物联网等诸多领域。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我国便步入了测力传感器的研发与生产阶段,如今已能够独立完成研发与生产任务。从最初的单点式称重传感器、S型拉压力传感器、轮辐式测力传感器以及柱式称重传感器,到如今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非标定制的特殊外形测力传感器,我国在测力传感器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无论从传感器的精确度抑或是使用寿命等角度来看,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甚至连我们的邻邦日本,其测力传感器技术至少也领先我国约15年之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欧美部分老牌测力制造商成功研发出一系列微型压力传感器、小型称重传感器、小尺寸测力传感器等微型/小型/小尺寸/小体积/小量程的高精度测力传感器,这无疑使得我国传感器在技术水平上进一步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据业内人士分析,我国传感器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国内传感器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缺口巨大。目前,传感器进口比例高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比例更是高达90%。国产化需求迫在眉睫。
当前,民营或合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中低端市场,凭借传统技术与装备手段足以满足绝大部分产品的制造需求,市场发展态势良好。除了个别厂家在个别品种方面将国外生产的芯片引入国内进行封装,从而占据市场较大份额之外,其余高端产品几乎全部为国外厂商所垄断。
随着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崛起,产业已成为全球各国在高新技术发展中竞逐的焦点领域。近年来,我国传感器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应用模式亦日趋成熟。然而,由于产业层次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国内传感器产业呈现出低端产能过剩、中高端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的市场格局。传感器技术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利推进的瓶颈。
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较为稳定,整体而言未能紧随国外最新技术发展的步伐,除少数厂家外,总体差距呈扩大趋势。究其原因,在于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工艺与制造设备更新换代频繁,许多新型设备国内厂商难以自行制造,且设备的单台售价少则数十万美元,多则数百万美元,绝大多数厂家仅凭自身积累难以购置新型设备,导致在众多新技术、新工艺方面无法追赶国外企业迅猛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