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代替人类劳动力的步伐正日渐加快。自工业革命伊始,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等机械装置的问世和革新,使得机器在提供动力输出方面展现出超越人力与动物体力的绝对优势。尤其在信息技术横空出世之后,更是大大提升了机器的自动化水平及智能化程度,从而使它们在诸多重复性、程序化的任务中,展现出无可比拟的精确度与稳定性。如今,越来越多诸如半熟练工种的工人和银行柜员等职位,已逐渐被机器所取代。
然而,纵观机器诞生以来的漫长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机器始终无法完全取代人类。一方面,机器擅长遵循既定规则行事,却在直觉反应、推理判断以及复杂沟通和创新等方面表现相对薄弱,而这些恰恰是人类的独特优势所在。另一方面,虽然机器在逐步取代人类劳动力的过程中,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推动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持续变革。例如,机器人在取代众多蓝领工作的同时,也孕育出了机器人设计、生产、安装、运行、维护等相关领域的新兴职业。事实上,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已经证明,机器和自动化并没有导致失业率的大幅度攀升。
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动化的广泛应用对于维护就业岗位亦有着积极影响。若企业未能持续创新,采纳尖端技术,便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进而对整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构成威胁,导致更多就业岗位的流失。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工资、土地价格以及商业运营成本的持续飙升,发展中国家以低成本为依托的国际竞争力正日益受到削弱。因此,引进如工业机器人这样的自动化设备,不仅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维持成本优势,还能提高产品品质、稳定性及精细化程度,引领产业向更高层次转型升级。此外,利用机器替代人工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
诚然,尽管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成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从中受益。机器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无疑将从中获得巨大利益,而那些被机器所取代的劳动者们,则不得不面对薪资降低乃至失业的困境,甚至陷入贫困之中。为了应对自动化引发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我们必须调整社会再分配机制,将机器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所创造的财富,以公共资源的形式回馈社会,例如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开展再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当前,以机器人、人工智能、三维打印、在线协同制造等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具备更高智能的机器正在不断进化,它们将能够以更加低廉的成本完成愈发繁重的工作任务,对人类智力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这一情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布林约尔松及麦卡菲在其著作《与机器赛跑》中给出了应对自动化的策略建议:唯有与机器携手共进,人类方能在这场与机器的竞赛中脱颖而出,而非被无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