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众多的实验室走访经历中,见证了许多高精尖的进口仪器被闲置一旁。例如,在春节前不久,我参观了农科院旗下一间实验室,发现他们于2008年购置的仪器,直至2014年初,使用次数竟然不足30次,实在令人惋惜。”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的邢志教授感慨地说道,“那些价值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的进口仪器,往往被实验室视若珍宝般保存,不敢轻易拆卸或移动。”
进口科学仪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据农业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项目监管处的俞宏军处长透露,如今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机构中,部级中心进口设备的比例高达90%,省级中心则为70%-80%,甚至连县级机构都有超过50%的进口仪器设备。某些总投资额达300至400万元的项目,其中购买进口设备仪器的费用便高达200余万元,剩余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其实验环境可想而知。
长期以来,国内仪器仪表招标采购过程饱受争议,屡见县级单位不惜重金采购进口产品,甚至连纯水仪、离心机这类国产化程度较高的产品也倾向于选择进口产品。部分单位甚至将拥有进口仪器视为荣誉象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产仪器市场销售状况不佳,源于长期的技术滞后。然而,士别三日,应刮目相看。现如今的国产仪器已焕然一新。
“近十年来,国内厂商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无论在价格、品质还是性能方面,都让我们对国产仪器充满信心。”欧阳良自信满满地表示。
“苏州苏试仪器有限公司以及苏州东菱振动实验仪器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40吨以上的大推力电动振动实验系统,这为我国运载火箭、卫星发射以及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钢研纳克公司研制的OPA-200金属原位分析仪更是全球首款能够实现金属材料大面积范围内成分及状态定量分布的快速分析仪器。”谈起国产仪器,欧阳良如数家珍。
然而,一方面,人们愿意花费高昂代价购买进口仪器,却又舍不得使用;另一方面,性价比较高的国产仪器却面临销售困境,甚至无法得到测试验证的机会。国产检测仪器的这种尴尬处境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科研工作者们不敢轻易浪费自己的金钱和时间。”中科院化学所的袁景和副研究员曾坦言,“即使国产仪器价格更为亲民,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评估其性能,因此他们往往会选择进口仪器。”
一台科学仪器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敏度、精确度以及稳定性,无疑是购买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些数据同时也是衡量仪器市场接受度的重要指标。
对于用户而言,如果缺乏权威的技术认证数据,他们往往会对购买国产仪器设备心存疑虑。许多单位由于对国产仪器设备的适用范围不够了解,担心承担风险,害怕技术尚未成熟,因而宁愿选择价格更高的进口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