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国内机器人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许多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尤其以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及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机器人制造业的领军者。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市福士工业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本土机器人制造商,该公司的营销主管李俊先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揭示了国产机器人当前最为严峻的挑战——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能力不足。据他透露,目前他们需要依赖从国外进口的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虽然这些购买成本较之于国外大型企业自己生产的要贵出三至五倍有余。
据悉,一台机器人所使用的减速器大约占据其总成本的35%左右。然而,国内供应商生产的这类核心零部件的价格却显著高于日本同行,因此在整个机器人的制造成本方面,我们很难与之抗衡。对此,高工产业研究院机器人高级分析师陈超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目前我国国产机器人大部分都属于非标产品,即根据下游中小企业的特殊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而国外的大型企业则更多地采用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尽管非标机器人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内中小企业多样化且变化频繁的需求,但是由于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这种模式很难催生出业内的龙头企业。
在这个约占总体市场份额10%的狭小空间内,我国数百家机器人企业正在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一个颇具趣味性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国内机器人买家开始尝试自行制造机器人,甚至逐渐转变为新的卖家。例如,汽车行业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早在2012年年底,奇瑞汽车公司便宣布,由其自主研发的200台机器人已经开始逐步投入实际应用之中,并且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建立起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基地。此外,据了解富士康的机器人行业专家表示,富士康将会把一部分机器人替代项目公开招标,同时也非常注重培养自身的机器人业务部门。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家电行业的态度显得有些矛盾,既不愿意支付过高的费用,又对机器人技术有着强烈的需求。一次机器人应用招标活动,往往可以吸引十余家机器人企业参与竞价和方案提交,经过充分的比较和评估后,通常会选择价格最低的那一家。经过小批量的采购试用后,如果发现效果良好,那么这些家电厂商最终可能会选择自行生产机器人。”这位行业专家进一步解释道,“比如像格力、美的这样的知名家电品牌,他们最终很可能会选择自己动手制造机器人。”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雷柏科技这家公司,它的副总经理邓邱伟先生的名片上还印有另一个头衔——“雷柏机器人总经理”。邓邱伟先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透露,他们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雷柏机器人部门,目前拥有超过50人的专业团队,致力于将公司在机器人应用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转化为全新的商业模式,包括提供咨询服务或销售机器人产品。目前,他们已经与10多家手机、遥控器等行业客户达成了合作,共同推进轻量级机器人在装配领域的应用,主要分布在广东深圳、珠海、河源以及东莞等地区。除此之外,他们还与ABB、安川、库卡等国际知名机器人制造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通过这些企业对外销售自家生产的机器人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