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四化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尤其是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步入高速行驶阶段的时代浪潮之中,智慧城市已然逐渐展现出其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形态的巨大潜力,一场全新的项目投资热潮正蓄势待发。据相关数据显示,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公布的两批共计193个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以来,已经涵盖了近2600个重点项目,所需资金总额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智慧管理与服务类项目数量最为庞大,而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类项目的总投资额则位列榜首。
在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类项目中,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瞩目;在智慧建设与宜居领域,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务系统、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城乡规划、绿色建筑等项目则成为了核心所在;在智慧管理与服务层面,主要聚焦于智慧社区、智能交通、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智慧能源和智慧应急等项目的建设;至于智慧产业与经济类项目,则主要集中在产业要素集聚、传统产业改造等方面,以产业园区和总部经济为主导形式。
如今,城市决策者们更加期待智慧城市能够对本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以及增强城市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始终秉持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主体、全球参与”的原则,一方面积极展开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与交流,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多元化资本投入;另一方面,通过与科研院所共同设立联合实验室等途径,探索将国外先进技术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商业模式与地方项目相结合的技术引进模式,推动国际先进理念、关键技术和优质产品的成功引入,从而全面提升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伴随着各地区依据城市信息化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力度,2013年的投资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20.2%,较2012年大幅攀升了5.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建设正在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拓展延伸。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指出,智慧城市建设乃是防治城市病的一剂良方,例如城市交通拥堵、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以及雾霾污染等问题,皆可以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得以解决,进而为广大市民、企业、政府构建起一个“和谐、安全、高效、幸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生态系统。
信息化专家姜奇平亦强调,智慧城市应以人为本,着力打造“智慧之魂”。在实施智慧城市战略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实现“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涵盖了自然人、法人(即企业和机构),还包括城市的管理者,所调动的资源也不仅仅局限于实体资源,虚拟网络资源同样不可或缺。
基于此,对于已经拥有超过三百座城市积极提出并着手建设智慧城市的现状而言,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建设智慧城市所需的不仅仅是一股热烈的热情,还需要我们持有负责任的态度以及坚定持久的决心。当前,至少有以下几个关系需要妥善处理:即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的关系,智慧应用与智慧产业的关系,区域一体化与全面开放的关系,以及政府引导建设与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的关系。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还在于如何打破行业、区域、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从而提升社会管理效率及行政服务水平。然而,据实际调查研究显示,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以及集成服务等方面仍然是地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则主要源于现行体制机制的制约。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真正将智慧城市建设视为首要任务的城市数量依然相对较少。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缺乏信息化专项资金,使得信息化建设长期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即便在如今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各城市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投资也显得微乎其微。许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仍停留在规划与宣传阶段,实质性建设工作寥寥无几,这无疑成为了阻碍智慧城市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