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载的砥砺前行,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成果斐然。然而,面对诸多难题与困境,形势依然严峻。正如何炳光所言,如今的合同能源管理面临着三重挑战:寻找项目难、实施项目难以及共享收益难。
其冲的便是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场拓展愈发艰难。在部分能耗单位效益下降之际,存在进行节能改造的压力与动力不足的情况。由此导致企业对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热情降低。
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对滞后不可忽视。在众多节能服务企业当中,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对于为客户提供全面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尚显不足。
融资瓶颈的制约不容忽视。鉴于实体经济运行的困境,金融投资机构为了规避风险,纷纷缩减信贷投放规模,使得节能服务企业的融资环境相较以往更为恶劣,难以满足产业持续发展的需求。
节能服务市场的诚信体系亟待完善。部分能耗单位诚信缺失,未能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甚至出现违约行为,极大地打击了节能服务企业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节能服务企业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已步入瓶颈阶段。何炳光指出,如同长跑比赛中的运动员会遭遇疲劳期,唯有从根本上强化自身素质,提高行业发展韧性,方能顺利渡过这段时期。
他强调,“这便要求我们必须以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提升整个行业的综合实力,致力于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应加速推动技术创新、业态创新、融资创新及政策创新,激发节能服务产业的更大活力。
技术产品作为开展节能服务的重要支柱,节能服务企业若具备先进且适用的节能技术或技术集成能力,便可掌握开拓市场的利器。通过技术改造为能耗单位挖掘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潜能,并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乃是节能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何炳光建议,当前节能服务企业应积极投身于节能技术创新,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展开协同攻关。针对高效燃烧、高效换热、余能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及电机节能等市场应用广泛、节能潜力巨大、需求带动效应显著的重点领域,加紧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及产业化进程,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多元化的业态模式是维持节能服务产业活力的源泉,同时也是衡量节能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尺。何炳光主张,节能服务企业应立足市场需求,开展节能服务业态创新。在节能效益分享型、能源费用托管型及节能量保证型业态的基础之上,大力推广融资租赁、节能服务超市运营等新兴业态,进一步拓宽服务范畴,提升服务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