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弥补“大而不强”的显著短板,并顺利迈入世界装备制造强国第二方阵,柳百成院士提出了四项重要的指导原则,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针对如何付诸实践,他详细阐述了八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全面提升创新设计能力,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强化制造技术,全力提升产品质量,积极推广绿色制造,努力培育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企业集群,以及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在演讲过程中,柳百成院士还与在场听众深入探讨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他强调,制造技术与高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极端工作条件下的制造技术,以及轻量化、精密化和绿色化制造技术,都是当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先进制造业热点。在这些领域,中国制造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接下来,他向大家展示了一系列实际案例。在制造技术和高技术集成方面,我国在能源领域及航空航天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在重型冲压生产线方面,我国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地位。以济南二机床集团生产的新型重型冲压生产线为例,相较于传统冲压线,其效率可提升至三倍之多。目前,该新型冲压生产线已经占领了国内80%的市场份额,并且成功出口至福特汽车等国际知名汽车制造商。
在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方面,能够大幅度缩短产品上市时间的数字化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在我国的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位于长春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早在六七年前便开始采用数字化流程进行产品设计,如今其数字化平台已经实现了集成化设计、制造和服务,不仅有效降低了产品开发成本,而且实现了工厂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管理。此外,集成建模材料工程(ICME)的引入,有望助力制造企业将研发周期缩短50%,同时降低50%的研发费用。
我国在极端工作条件下制造技术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大型化方面。全球最大的铸钢件由中国企业——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浇铸,重量高达520吨;而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更是成功浇铸了核电转子用560吨真空熔炼浇铸钢锭。
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制造技术方面,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即质量和产能的提升、研发时间和成本的缩短以及节能和环保。采用轻量化材料及节能技术制造的汽车,车重可降低10%,效率可提升7%,同时还能减少10%的排放量。
柳百成院士最后总结道,中国制造正在逐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其中充满了诸多挑战,但同样也孕育着无数机遇。《“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作为一盏明灯,引领我们前行。展望未来,中国制造应当积极推动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能效和环境友好型制造技术。同时,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也必将成为推动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