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我国工业总产值已稳坐全球首位,然而,这种卓越成就并不能代表我们已经跻身于工业强国之林。机床行业的现状清晰地揭示出,无论是在行业整体水平,还是在企业个体实力,乃至在技术储备、技术创新能力及市场竞争等多个维度上,我们与欧美日等领先企业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差距。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浪潮中,我国机床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由于无法适应市场变化而惨遭淘汰。尽管这场改革具有深远的合理性,但其负面效应至今依然在持续发酵。例如,年轻一代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金融贸易领域,而非理工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对于技术学习的热忱也逐渐减退,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充足的时间来逐步化解。
过去的二十年间,我国政府对国内机床市场实行了全面开放的策略,然而,消费者却普遍青睐“洋品牌”。工业主管部门的改革之路充满波折,当前行业内的服务与协调能力急需提升。同时,行业内的公共技术研究力量也有所减弱。企业因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资金短缺,进而影响到技术研发能力。虽然国有企业依旧是机床行业的支柱力量,但是国有企业的干部选拔、考核、激励制度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企业的成败荣辱终究取决于人(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团队),如何将真正适合的人才安置在关键岗位上,给予他们足够的施展空间,减少人为干涉的干扰,应是每个企业领导人应当深思的核心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至今仍在围绕“产权”问题展开无谓的争论。
作为工业后发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来自先进国家装备制造业(或者广义的高科技产业)的强大竞争压力。为了发展自身的先进产业,我们必须解决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是具备强大的技术学习创新、产品开发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的体制、政策环境能够促进本土自主技术的进步;二是营造适宜的国内市场环境。完全封闭的市场或许能支撑起本土的高端产业,但却会丧失与外界交流和锻炼的机会;反之,过度开放的市场可能使国内市场被优势的外国产品(技术)全面占据,从而动摇我们的产业基础。
因此,以“进口替代”为名的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产业技术政策和市场政策的有机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前者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后者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市场开放的尺度。实践证明,推动任何一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离不开“产业技术支持”和“市场适度保护”两大方面的政策保障,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会使政策目标难以达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日本和韩国在历史上以及最近三十年内成功实现了这样的技术组合,堪称典范。
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全面开放和市场化往往对应着“顺应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过去数十年里遵循了世界金融组织的建议,采纳了类似的政策组合,其实际效果如何,自然会得到公众的公正评价。
从长远来看,机床(以及装备制造)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首要依赖于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以及恰当的政策组合。短期来看,我们应当坚定地支持骨干企业,避免让它们在市场低迷和“私有化”喧嚣的双重压力下倒下;国家对于机床行业的专项扶持(如04专项),最好能够通过建立正式的机构,转变为常规性的支持,针对行业内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长期且持续的研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