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方面作出了巨大投资。然而,尽管投入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与业已成熟的工业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依然面临着显著的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就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指出,提高创新能力对于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朱森第教授则进一步提出,提升先进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应当从以下四个关键领域着手:首先,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和合理的安排布局;其次,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和引进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再次,积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以及资金链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最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与产业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建设。通过深入研究工程机械、电力装备等产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朱森第教授总结概括了提升先进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具体路径,包括明确创新能力提升的方向,以确保针对性强;不断拓展开源创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流程创新等多种创新模式的内涵,并根据各企业的独特需求进行灵活运用;始终坚守积累、延伸、融合、演进等创新原则,并将其贯彻至整个创新过程之中;全力培养创新团队所需的各类人才,为创新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尤其注重试验条件的建设。
朱森第教授形象地描述道:“一个完整的制造过程,通常是从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开始,历经各种精细的加工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检测,最终形成成品,并销往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三种重要的“流动”——信息流、物料流和能量流。为了保证这些“流动”的畅通无阻和高效运作,企业必须对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感知、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决策、控制和执行。而实现这一切,离不开众多高品质的产品和装备,这正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所在。
朱森第教授强调,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各业务领域的深度融合,必将催生出一系列新的产业形态。为此,我们需有意识地扶持智能制造的发展,大力发展控制系统产业,从而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同样持有相同观点,他认为智能制造不仅体现在智能制造装备上,更体现在整体生产系统的精准控制之上。国家应当制定科学的规划和周密的计划,有序推进智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一致认同,在发展智能制造业的道路上,传感器行业无疑是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该行业的研发水平严重滞后,企业常常难以找到满足需求的传感器产品,部分传感器甚至无法适配相应的设备。针对这一现状,卢秉恒院士指出,当前微纳制造技术已经能够生产出尺寸极小且性能优良的传感器,这恰恰符合智能制造对传感器的需求。然而遗憾的是,这项技术在我国仍处于科研阶段,尚未实现产业化和商品化。因此,他强烈呼吁我国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传感器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商品化工作。
综合来看,我国先进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先进制造技术作为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石,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其次,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的制造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极端条件下制造技术以及清洁与可持续发展制造技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