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本公司成功销售了600余台工业机器人;而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设定的销售预期为500台,现阶段早已突破,完成的订单数量已逾300台。”广州数控的销售经理李伟先生如是说道,他同时补充道,公司在关键零部件如控制器及减速器方面,都已有深厚的研发积累,从而确保了成本的有效控制以及具备显著的价格竞争优势。然而,在一些较为复杂的操作系统与解决方案上,仍然需要借助于国外的关键部件,比如减速器,“减速机在我们的工业机器人中所占据的成本比例高达50%。”
相较于盲目信赖海外产品,邓邱伟先生更加注重产品的正确使用方式。他举例说:“曾经有一批ABB(荷兰工业机器人制造商)的工业机器人,我们尝试进行操作,但仅仅过了一个月,所有的机器人都停止运行,经过调查后才得知,原来是由于电机使用不当所致。”
高工机器人董事长张小飞先生则认为,当前国内对于机器人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广大的中小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使用机器人来替代人力劳动,并期望在短短一至两年内实现投资回报。因此,如果盲目追求高精度、高参数的机器人,而忽略其性价比,很可能会陷入“不用机器人等死,用机器人找死”的困境。
“最优秀的并不一定就是最适合的,一些经济实惠且专门针对细分和专业领域的机器人,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无需过分追求那些所谓的‘高端’国际知名品牌。”
“实际上,我们的产品几乎可以胜任安川(日本工业机器人制造商)所能做到的90%以上的工作,但市场培育需要时间。”汇川技术运控产品线副总经理陈培正先生表示。
如果回顾过去数年,国产机器人确实凭借其出色的性价比赢得了众多用户的青睐;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外工业机器人迅速布局市场,这种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近年来,国外的机器人制造商纷纷推出价格极具竞争力的产品,意图抢占市场份额,这或许与国内机器人市场的繁荣发展密切相关。”李伟先生解释道。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增加的工业机器人中有超过70%依赖进口。其中,仅日本的FANUC一家,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便高达23%。2012年,日本FANUC和德国库卡在华销售额同比增长率均超过100%。相比之下,2012年本土品牌机器人的销量仅为3000余台。从内资、外资机器人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来看,国内自主品牌显然处于劣势地位。此外,国外机器人企业采取整机低价倾销和提高维护备件费用的策略,对国产品牌施加压力,进一步扩大了其在我国市场的影响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商意识到自身产品在价格方面的优势已不再明显。”一位国内机器人厂商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核心部件价格过高直接导致整机成本难以降低。
关税制度同样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机器人进口享受免税政策,而国内机器人厂商购买的核心部件却需缴纳相应税费,这无疑也是导致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李伟先生指出,当国内机器人产业刚刚起步之际,一场围绕机器人本体价格展开的激烈竞争便已悄然拉开序幕。
在资本市场上,更多的投资者看好国内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的发展前景。“国外顶尖的机器人制造商主要从事集成业务,而自动化集成恰恰是我国最为擅长的行业领域。”国信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朱海涛先生认为,未来十年内,我国机器人行业将保持20%至25%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