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项目需遵循“测得出、传得快、算得灵、用得好”四项严格建设准则,特别聚焦于关键环节如功能设计、核心技术以及推进机制等方向寻求突破。"张合成先生强调,必须致力于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攻克农业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等共同技术难关,突破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瓶颈,进而完善并建立完整的农业物联网标准化体系。
深入解读农业物联网的特质,我们可以明确发展路径的“三全”化方向。余欣荣指出,农业系统实质上是一个涵盖了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经济现象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层面的庞大且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唯有坚定不移地秉持全要素、全过程以及全系统“三全”化的发展路径理念,全面考虑从全生育期至全产业链再到全关联因素等各个角度,方能有效推动农业物联网的科学健康发展。
相较于其他领域,农业物联网所面临的需求紧迫性及受益人群广泛性尤为显著。然而,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生产经营主体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因此亟待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农业物联网应用实施一定比例的补贴政策,从而激发生产经营主体应用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农业物联网企业的自我“造血”功能,无疑将成为农业物联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余欣荣格外强调,政府并不能独自承担农业物联网发展重任,单凭财政拨款并不足以维持其运作,关键仍在于企业的力量。为了加强机制创新,我们应鼓励并支持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投身于农业物联网工作中来,以尽快形成政企合作、市场化运作的推进机制。此外,政府应发挥更为积极的支持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使企业有充足的利润空间。
顺应需求是破解农业物联网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脱离实际需求则注定无法长远发展。"要力求方便实用和傻瓜化",中国农业大学宜兴农业物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李道亮教授如是说。以该中心在宜兴农业物联网水产养殖示范长达五年的实践经验为例,他们共研发出三代产品,"电路、通信、模型"三大模块历经数百次改进,绝大多数改进均是为了适应当地特殊环境条件和农民操作便捷性的需求。
据悉,农业部正积极筹划,力争在财政支持下启动"益农计划",全面推进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农业部还在研究制定农业信息补贴制度,加速推动将农业物联网相关产品和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以此激励电信运营商、IT涉农企业、科研院校等各方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的格局,共同推动农业物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