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挑战与前景

   2024-09-02 工业品商城120
核心提示: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在承受四重严峻挑战,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前后围攻”压力倍增;各类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土地成本飙升迅速;国内经济稳定步入中等速度增长时期;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日益凸显。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制造业虽然体量庞大,但实力并不强大,原创性研发能力较为薄弱,资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在承受四重严峻挑战,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前后围攻”压力倍增;各类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土地成本飙升迅速;国内经济稳定步入中等速度增长时期;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日益凸显。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制造业虽然体量庞大,但实力并不强大,原创性研发能力较为薄弱,资源利用效能偏低,产业结构也存在诸多问题。

    李培根教授明确指出,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发布了“工业4.0”计划,这被业界视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以这个实例为参照,我们不难发现欧美等发达国家正致力于运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国内外产业竞争中的称霸地位,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导权。李教授指出,中国要紧跟时代脚步,实现后来居上的目标,就必须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完成工业2.0、3.0、4.0的转型升级。

    他强调,中国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拥有雄厚的产业规模;二是优化的产业结构;三是优良的质量效益;四是持久的发展潜力。基于包含上述特性的制造业综合指数,我们可以建立起衡量制造强国的基本数据体系。根据这一综合指数数据显示,世界各国都经历了由弱变强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它们的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2012年,在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综合指数排名中,美国独领风骚,位列第一阵营,德国、日本紧随其后,我国以及英国、法国、韩国则位于第三阵营。

    在国际政治格局无重大变动的前提下,综合考量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各阶段综合指数的增长率和中国的GDP增长率,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综合指数预测模型,并对未来30至40年内中国制造业综合指数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将在2020年步入工业化后期。预计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有望跻身世界第二阵营,跨入制造强国之列。另外,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稳坐第二阵营的前排位置,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展望2045年,中国制造业有望挺进第一阵营,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为了实现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李培根教授提出了加速建设的指导原则,即以创新驱动、质量至上、绿色发展和结构优化为核心。具体而言,建设制造强国的八项战略对策包括:积极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模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制造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品品质;倡导绿色制造理念;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李培根教授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宣告制造业正经历颠覆性变革的关键技术。制造业创新的内涵涵盖了三大领域,而在这三大领域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均为推动制造业创新的主导路径。在产品创新层面,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构成了实现产品创新的通用技术,通过将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入产品之中,使得产品的功能得到极大程度的拓展,从而引领产品迈向数控一代及智能一代,从根本上提升产品的功能、性能以及市场竞争力。

     李培根教授进一步阐述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乃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工具,更是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全球领先地位的主轴线”。据其透露,我国计划于2020年前在各行各业全面推进数字化制造,并在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内,以重点企业为核心展开智能制造应用示范。自2020年起,我国将在重点产业大力推广智能制造。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